東漢王充在《論序》中也用類似的觀點解釋了雷電的成因。他明確表示:
夏天,陽占優勢,陰與之競爭,於是發生碰撞、摩擦、爆炸、鞭笞,從而形成閃電。
王充還用具體事例說明閃電是火,駁斥了當時流行的閃電是“上帝之怒”的理論。特別是他能把對各種物質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聯系起來,做出總結,反駁謬誤,體現壹個無神論者的思考和判斷。
唐朝以後,人們對雷電的成因有了新的認識。唐代孔英達在《左傳》中說:“電是雷光”。
宋代理學家朱對雷電的巨大威力解釋得更為有趣。他說雷電是“陰陽之氣,極閉而驟出”。用今天的物理語言來說,這就意味著當陰陽的能量積累達到壹定的極限時,這些能量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出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閃電,聽到了雷聲。
元末明初思想家劉伯溫在《斯蒂芬·劉公基》壹書中說:“什麽是雷?”?那些說打雷的,天氣陰沈刺激,殷琦在陽光下,會被逼,被逼,被爆,然後聲是雷,光是電。“這段話基本上是對前人關於雷電成因的壹系列解釋的歸納總結。
中國古代的學者也對雷擊過程中的壹些現象做了詳細的記錄,並在仔細觀察後提出了他們的分析結果。
從南北朝中期到明末清初,這方面的記載屢見不鮮。比如490年編纂的《南齊五行誌》中就有記載:“雷震會稽恒山寶林寺內,剎斷四次,電火在塔下燒佛面,窗不作。”
根據今天的電學知識,雷擊時,雲層與地面之間有放電現象,佛面壹般塗有金粉,這是壹層導體。當強電流通過時,會產生高溫,使其升溫熔化。
木窗的保溫性能普遍較好,尤其是彩繪窗。如果不遭受雨淋,壹般不會被雷擊,保持完好。
北宋科學家沈括更詳細地記錄了上述類似現象。在《孟茜碧潭魔術》中,他描述了家仆李順菊的房子遭雷擊後,屋內壹切照舊,只有墻壁和窗紙變黑,屋內木架上擺放的各種器皿,包括鑲銀的漆器,都融化了,流在地上,但漆器沒有燒焦。
有壹把質地非常堅硬的鋼刀,在刀鞘裏融化成鋼水,但刀鞘依然如故。於是沈括用佛教的“龍火”和“人火”來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裏所謂的“龍火”其實指的是雷火,意思是雷火因為有水而更加“熾烈”。沈括其實已經通過雷電對石頭和植被的不同作用,描述了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
明代也有這樣的記載。明末科學家方以智根據這些記載,得出了“雷火達,石融,漆器不爛”的結論。這個比上壹個更清楚。
尖端放電也是壹種常見的電氣現象。古代的武器多為矛、劍、戟,但矛、戟的鋒利刀刃往往會導致尖端放電,所以才有了這種現象的描述。
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觀察和記錄尖端放電現象。據漢代《西域傳》記載,金屬制成的矛尖在壹定條件下會放電。
這壹記錄至少證明了我國晚至東朝就已觀測到雷暴過程中的尖端放電現象,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
斯蒂芬·劉·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