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鶡冠子·世賢》
卓襄王(即趙悼襄王,趙孝成王子)問龐暖曰:“夫君人者,亦有為其國乎?”龐暖曰:“王獨不聞愈跗之為醫乎?已成治之,鬼神避之……王獨不聞魏文侯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為善?’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耶?’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曰桓公幾能成其霸乎?”
〔案〕《鶡冠子》相傳為戰國時人所著,因喜以鶡羽為冠,故名“鶡冠子”,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雲:“今本《鶡冠子》 不完全是偽書,也不完全是真書,”有壹定參考價值。文中的趙悼襄王於公元前244年至236年在位,魏文侯於公元前445年至396年在位。文中雲扁鵲有兄弟三人,為其他史料所不載。扁鵲稱其長兄治病能“未有形而除之”是治未病之上工,卻不被世俗所推重。雖“渴而掘井;鬥而鑄兵”為世人所譏笑,但在治病上卻常待“病而後藥之”“亂而後治之”不能防患未然,象桓侯諱疾忌醫壹樣,往往延誤治療,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龐暖身為策士謀臣,他所講的這則故事未必實有其事。所以,筆者認為,這則故事寓言的成分大而事實的可能性小,是根據扁鵲事跡或扁鵲論述有病早治等有關思想改編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