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不僅是我們的民族記憶,也是我們民族的根。沒有禮儀的大力支持,怎麽可能有服務印章的美?在我心目中,壹個理想的中國社會的要素是自卑、有序發展、嚴格規範,而莊重、典雅、樸素的周禮將這些禮的內涵發揮到了極致。“每周婚禮。。。重要的是夫妻之義,結婚之恩。我覺得這不是鬧著玩的事情。那時候的昏禮簡單幹凈,沒有洞房那種復雜的雜耍玩意兒。夫妻“吃牢飯,結婚死”,手拉手進洞房——這是壹個具有漢族個性特征的美好儀式;淡淡的衣服不是紅綠,新郎新娘都穿著端莊的深黑色禮服(深黑色,黑色中紅色的顏色,根據五行是象征天堂最神聖的顏色)。整個儀式安靜安詳,沒有悲傷。安靜而細致的儀式中有壹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捕捉的力量。黃昏開始的寧靜美好的儀式,代表了壹種純潔美好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這壹段是對賈健跟風的描述。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按照李周的說法結婚成了我的夢想。或許,就像漢服的理想壹樣,我隨風潛入夜,默默滋潤著萬物。在與那些詩經相伴的午後,在夢回春秋的子夜,在對儀式中難以理解的話語的探索中,有壹天我終於發現,它與我血脈相連,不可撼動。幸運的是,這不僅是我的夢想,也是工作者的夢想,更是很多漢服運動兄弟姐妹的夢想。沒有兄弟姐妹,我們無法獨自歌唱。我要特別感謝的是:宋慶·白雪——從婚紗系統的討論和面料的選擇,到周婚紗的設計圖、布置表、概念圖、圖案,再到婚禮的形式和流程,甚至到請柬的措辭,他都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他雖然遠在澳洲,卻承擔了在上海和杭州為我們(德剛夫婦、時光夫婦和我們)找衣服的重任。最後,我遠渡重洋,成為對我們麻木不仁的贊美,其中的雜亂和辛苦,現在想來,仍如昨日。周代漢服的制造者和唐代小禮服的設計者和制造者。饒有豐富的漢服制作經驗。畢竟她是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卻花了幾個不眠之夜設計裁剪我們的衣服。畢葉黃花和她的幸運婚禮企業公司——畢葉黃花已經和我們接觸很久了,她壹直對做壹場純中式婚禮很感興趣。我們婚禮上用的所有道具,身後的屏風,名為“第二卷”的中式吉他,洗涮儀式的雕像,同監的漆盤,耳杯,飾品,這些只有在古裝劇和博物館裏才能看到的東西,都隨著她東奔西跑,多方聯系,出現在了我們的婚禮上。當她第壹次見到畢葉黃驊時,她有壹疊厚厚的從風中書寫的印刷中國微弱的儀式過程。如果沒有她事先的詳細研究,我們的準備工作會復雜得多。在婚禮上,宋慶稱贊的贊美也是她放學後寫的。安然——我在盛夏時節遇見他,壹個城市裏的隱士。但他也積極幫助我們地球人。他壹大早開著浣熊來我家,除了幫忙什麽都沒說。夜宴中,四人驚喜壹曲關雎,為昏禮增色不少。謝謝妳美優。
千年古城鎖今生——我在揚州唐韻的婚禮
2008年5月24日上午,古城揚州瘦西湖畔,壹艘歡騰的畫船伴隨著悠揚的古琴聲緩緩前行。原來船上有壹對情侶,壹男壹女,穿著唐朝做的嫁衣,臉上寫滿了幸福和甜蜜。這是中國第壹個具有唐朝特色的唐雲婚禮。
唐雲婚禮的特點是註重儀式、包容文化、動作恰當、禮樂和諧。華麗濃郁的美麗禮服,傳承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婚俗。新娘梁瑜潔出生在古城揚州。她從小就被家人教導,所以她選擇了中國最古老的婚禮來重建和找回失落已久的中國傳統。在王先生的支持下,他們邀請朋友設計了的婚紗,壹男壹女,將超過八月。她從小就熟悉揚州的人文歷史。婚禮以李周為基礎,借鑒唐代婚禮風格,結合揚州的人文景觀舉辦了這場唐雲婚禮,其中揚州風光、風俗、美食以及具有揚州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融入這場婚禮,再現盛世婚禮的獨特風格。
重慶壹對80後情侶穿漢服拜年,婚禮像上了壹堂中國文化課。
80後新人穿漢服表達敬意。“青澀的孩子在我心中揮之不去……”暮色中,鳳冠長衫的女子端坐而來,身著麒麟官服的男子風度翩翩,令人期待。紅地毯旁的幾十名“女官員”和“戰士”
在位於重慶南岸的金陽項英古街,黃昏的婚禮像漫天的晚霞壹樣寧靜而深遠。伴隨著悠揚的笛聲,四川小夥子郭睿和豐都姑娘楊燕月喜結良緣。除了新郎新娘,嘉賓們也穿得優雅漢服恰到好處,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古代。
"新娘穿著有羽冠的禮服,真漂亮!"新娘出現在鳳凰戰車上,身著鮮紅的長袍,藍色的下袍繡著鳳凰,更加顯得雍容華貴。新郎的腰牌上繡著象征官服的麒麟,威嚴。
兩人都熱愛英雄文化。在這場特殊的婚禮中,新郎和新娘無疑是最受感動的:“手拿燈籠的舞者和伴郎都是我們的朋友,他們也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新郎新娘都是80後。新郎郭睿是四川南充人,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是彭水的壹名普通公務員。他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沒想到,因為傳統文化,他遇到了壹生的伴侶。
“那是在2006年3月18日。這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我是在壹次QQ群友組織的慶祝會上看上她的。”郭睿仍然記得四年前的情景。
新娘楊燕月,比新郎小四歲,豐都人。她畢業於華師大中文系,後在天涯、茶葉等網站寫小說。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寫了九部作品。在網上,網友們親切地稱她為“鬼城才女”。
“我們都喜歡傳統文化,平時交流的話題也都是關於傳統和歷史的。有時我們甚至會因為壹些不同的歷史觀而大驚小怪。”楊延月說,“傳統文化壹直是我們的紅娘。”
婚禮就像國學課。“我們認為壹個民族應該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婚禮。”新郎郭睿和新娘楊燕月都是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我們希望有壹個真正中國風的中國婚禮。”
“這也是國學上的生動壹課。”見證了婚禮全過程的大學生李宇感慨萬千。
2011.7.19吉林九臺漢服婚禮
“為了美麗,為了鳳凰,愛情就像氧氣,這是姐夫的開始……”在贊美(主持人)的長音中,出現了壹對穿著中式婚紗的情侶,男的戴著皇冠,女的戴著頭套,幾個穿著漢服的觀眾點綴在人群中。昨天,九臺壹對小情侶進行了壹場每周壹次的漢服婚禮,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精心淘來的。經過“guàn”、“童獄”、“jǐn”、“結發”、“牽手”、“三拜”等儀式,兩人成為秦晉之交。
第壹次看到這麽隆重的周漢服婚禮,200多位親友驚嘆:“這漢服真的比婚紗和西裝好看多了!”
宣傳中國文化,舉辦每周壹次的漢服婚禮。
新郎王梓木,29歲。新娘李博洋,28歲。兩人都是九臺人。
王梓木和李博洋是大學同學。大壹的時候,女生的壹首歌《聽海》俘獲了他的心。大學畢業後,新郎去了韓國留學。後來,他還接手了他的女朋友李博洋。
在留學的日子裏,兩人經常逛韓國的各種博物館。“在韓國,很多文物書籍都是用中文記載的。”兩個年輕人,越看越興奮,那種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優越感極其強烈。
但是想想,他們心裏有壹種很大的失落感。“看到韓國人對傳統文字和傳統服飾的傳承和保護,我們覺得應該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做點什麽。”今年4月,他們決定舉辦每周壹次的漢服婚禮。
婚禮上用的所有東西都被洗幹凈了。
今年6月23日,兩人回到中國,開始投入到婚禮的籌備過程中。
為了收集婚禮所需的各種物品,兩人找遍了長春的婚紗影樓,卻沒有找到女仆裝。他們聯系了吉林漢服協會,袍子(漢服協會成員互稱“袍子”)為他們提供了侍女服。
兩個人的婚紗是網上定制的。新郎頭上的皇冠聯系了河南壹家專門做影視劇配件的廠家。鞋子,雲南買的。新娘的頭飾是在網店買的。大部分的婚禮用具都是在網上找到的。
最難買的是代幣鵝,國內根本沒有賣。兩人從韓國同學那裏買來,寄回國內。
長春的漢服同誌來祝福。
每周漢服婚禮的主持人叫贊。40歲的秦世偉主持婚禮9年。如此復雜的婚禮讓他有些拿不準。
為了讓整個儀式順利完成,小兩口特意帶著父母和兩個姐姐排練了五次。秦世偉壹直拿著稿子,跟著排練。他說,這可能是壹輩子再也遇不到的婚禮形式了。
因為漢服婚禮與吉林省漢服協會結緣,協會裏的胡雲帶了四件長袍來參加婚禮,他們還帶了很多漢服給少男少女穿。
付瑤說,每個人都參加過漢服婚禮,但這壹次新人準備得最充分,儀式禮儀也最準確。雖然有些小問題,“已經很成功了!”
周漢服婚禮的全過程
-在婚禮之前
19年7月7日早上7點,在九臺市王梓木的家裏,母親給兒子穿上了大婚紗,戴上了皇冠。父母壹起給他加冕。後來,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舉行了教子儀式。父親給兒子送去壹杯酒,告訴他從現在開始要經營自己的家庭,要孝順父母。然後他把令牌慕巖交給了他的兒子。新郎手裏拿著壹只木鵝走下樓來。
-婚禮
到了新娘家。新郎上了樓,給老人鞠了壹躬,送上了木鵝的信物,並為老人奉上了茶水。小屋中新娘的頭發已經做好了。喝完茶,李的父親叫出了他的女兒,李的母親戴上了她的發夾。小兩口鞠了壹躬,謝了父母,喝了酒,下樓去了。
-去那個男人的家
車隊到達男方家時,新郎新娘手捧大紅花下車,進入新房。我已經給父母鞠躬,給老人敬茶,自得其樂。夫妻倆的老阿姨把簸箕裏的紅棗、花生、桂圓、栗子分發給兩口子。吃了象征“早生貴子”的四種水果後,婆婆給我送來了甜湯,兩個人互相吃了壹口。願生活像壹碗甜湯,甜蜜幸福。
-婚禮
10,周漢服婚禮正式開始。200多名親友包圍了婚禮現場。“這種漢服婚禮,我這輩子都不多見。”
這對新婚夫婦在他們表兄的女仆的陪伴下出現了。贊美者宣讀了專利證書,然後這對新人去廁所洗了手,以表達他們莊嚴的感情。
做同樣的儀式,吃碗裏同樣的肉和飯,表達新人從此是壹家人。
搞個結婚儀式。嗯,就是葫蘆的意思。丫環拿了壹個切好的葫蘆,新郎新娘各喝瓢裏的苦酒,表示新人從此同甘共苦。喝完後,把葫蘆放在壹起,新娘用紅線把葫蘆系上。
後來,新娘和新郎互相剪下壹綹頭發,新娘用紅線把頭發綁在壹起,表示他們會永遠結合在壹起。新婚夫婦為對方穿上玉佩,然後手牽著手。最後是三拜之禮,壹拜天地,二拜高唐,夫妻互拜。
大學時兩人相戀,去韓國留學。
王梓木28歲,李博洋比他小壹歲。作為大學同學,他們在學校對彼此產生了好感,後來發展成戀人。當王梓木去朝鮮學習時,李博洋呆在家裏。直到王梓木解決了在朝鮮的學校事務並找到了工作,李博洋才在朝鮮見到了他。
王梓木的父親王國章說,他們家對這個兒媳婦非常滿意,非常支持這場婚禮。“婚禮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我們非常欣賞。”
新郎很貼心。他曾經為汶川地震籌集了4萬多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發生強烈地震。事情發生時,王梓木和李博洋還在朝鮮學習。通過互聯網,王梓木了解了震區的情況和震區人民的痛苦。每次看到網上圖片中破碎的瓦片和傷者痛苦的表情,都讓他很難過。“看到那些畫面,我哭了好幾次。”王梓木說。
後來,為了給災區人民做點貢獻,王梓木向導師報了名,想號召全校募捐,但壹開始沒有得到支持。他拿著捐款箱獨自在學校呼籲捐款。讓他沒想到的是,包括韓國學生會、教授、食堂大廚、校車司機、全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很多人都捐了款。最終,他為災區籌集的捐款折合人民幣4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