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第壹部戲曲史專著是哪壹部

中國第壹部戲曲史專著是哪壹部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成書於1912年,是我國第壹部戲曲史論著,主要版本是民國四年(1915)的《文學叢刻》本。此書以宋元戲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地論述了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中國戲曲的藝術特征及文學成就等壹系列戲曲史研究中帶根本性的問題。馬美信先生在復旦中文系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古代戲曲,指定教材就是《宋元戲曲史》。本書是作者整理後的備課筆記,著重於對原文的解釋、相關歷史資料的補充、自己對書中某些錯誤的辨正及看法。

《宋元戲曲史》是戲曲史研究領域的壹部開山之作,郭沫若在《魯迅與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壹文中說;“王先生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毫無疑問,是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壹直領導著百萬的後學。”(頁160)在封建社會中,戲曲壹向被排斥在正統文學之外而遭受歧視,亦為“正史”所不錄,從而形成我國戲曲自來無史的狀況。盡管隨著我國戲曲的成熟和發展,元明清三代產生了許多曲論家,他們或探討戲曲的源流和發展、戲曲的形式和體制,或研究戲曲的音韻和演唱、戲曲作家的生平和軼事,有的致力於戲曲作品的評點,有的專門從事戲曲劇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但大多“未有能觀其會通”,尚不足以建立起壹門帶有規範性的學科。《宋元戲曲史》首次對我國戲曲的發情做出科學、系統的論述,解決了戲曲研究中壹些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從而為戲曲史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研究戲曲史,首先要明確研究的對象,也就是要對戲劇和戲曲做出科學的界定。現在通常所說的戲劇,其概念來自西方,指“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壹種藝術”(《辭海》)。然而“戲劇”壹詞自古有之,最早見於杜牧《西江懷古》詩:“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箠更荒唐。”此外“戲劇”是遊戲的意思。宋元兩代多以“優戲”或“伎劇”指戲劇,而不用“戲劇”壹詞。直到明代,才使用“戲劇”壹詞作為戲劇的通稱。今天所說的“戲曲”,專指中國的傳統戲劇。“戲曲”壹詞,初見於劉塤《水雲村稿》中《詞人吳用章傳》:“至鹹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後淫哇盛正音歇。”此外“戲曲”指流行於永嘉地區的歌曲。此後,《青樓集》將戲曲和小令並列,《輟耕錄》將戲曲和唱諢、詞說等說唱曲藝並論,都是指演唱之曲。宋元人所說戲曲,皆指戲中之曲,並無後來所說的“戲曲”概念。明人談論戲曲,已有後世“戲劇”的含義,但時常與戲中之曲相混淆,如淩濛初編選《南音三籟》,分為“散曲”和“戲曲”兩大部分,在卷首《譚曲雜劄》中說:“戲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則全傳可憎矣。”明清曲論家缺乏明確的“戲劇”、“戲曲”概念,也就不可能深刻認識中國戲曲的藝術本質。惟獨王驥德在《曲律》中,對於戲劇的含義做了很有見地的論述:“古之優人,第以諧謔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並曲與白而歌舞登場,如今之戲子者。又皆優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習現成本子,俟主人揀擇而日日此伎倆也。即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為《西廂記》,亦第是壹人倚弦索以唱,而間以說白。至元而始有劇戲,如今之所搬演者。”王驥德以“劇戲”指稱“戲劇”,認為戲劇是綜合的歌舞、曲白而成。宋以前的滑稽戲只有說白而無歌舞,算不得戲劇。戲劇還要有腳色扮演,諸宮調雖有歌唱和說白,但只是壹人演唱,缺乏表演的成分,也不是戲劇。王驥德還強調戲劇要有現成的本子,而不能如古代優人那樣“自造科套”,即興創作發揮。根據以上三條標準,王驥德認為戲劇始於元代的雜劇。王驥德關於戲劇的論述,雖然還不很明確,但已接觸到中國戲曲的實質,對於王國維的戲劇觀有重要的影響。

王國維在認真梳理前人關於戲劇和戲曲論述的基礎上,在《戲曲考原》中明確指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在《宋元戲曲史》中,王國維從多方面考察了中國戲曲的藝術本質和特點,首次提出了“真戲劇”和“真戲曲”的概念。

《宋元戲曲史》論述中國戲曲形成過程,全書***16章,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征引歷代有關資料,說明其源流演變。書中介紹了古代巫者的裝神和娛神;春秋戰國時代倡優的戲謔和諷諫;漢代的角□戲;唐代的歌舞戲、滑稽戲、參軍戲等。書中認為,宋代滑稽戲得到進壹步發展,而小說與講史的故事結構,傀儡戲和影戲的人物造型,舞隊的形體動作,樂曲的成套唱腔,都促進了宋雜劇的形成。書中提出,宋雜劇尚兼有競技遊戲,還不是純正的戲曲。與宋雜劇時間相近、體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元代充分繼承前人成果又加革新,誕生了體制嚴格的元雜劇,是為中國戲曲的真正開端。書中對元雜劇論述頗多,也論述了南戲的起源和成就。

《宋元戲曲史》是中國第壹部系統研究戲曲發展史的專著,材料相當豐富,治學態度謹嚴,頗有影響。其中有些見解(如關於雜劇的歷史分期)更為研究界長期沿用。本書固然還有不夠完備、不夠深入的地方,但開辟之功,良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