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的拼音是[yún]。
雲的字義:
雲,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yún,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字。“雲”的基本含義為說話,引文,如:人雲亦雲;引申含義為文言助詞,句首句中句末都用,如:雲誰之思。日常使用中,“雲”的用法壹般是指雲彩,如:雲開見日,比喻清除蒙蔽,重見光明。
字源演變:
雲字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象形字。甲骨文造字時描繪其形。“雲”是由兩橫加上壹朵卷曲的雲構成,上面的橫代表天空,金文中的“雲”下半部分變為向右卷曲。戰國時期進行篆文規範時分為兩字。
壹種加形符“雨”作“雲”,從雨從雲,雲兼表聲音,成為形聲字,現又簡化為“雲”;壹種保持原本字形不變。隸書中沿用了篆書的寫法,將卷曲的雲變為橫平豎直的筆畫。本義為雲彩。在楷書中,又同簡化為雲。
古籍解釋: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於分切,音雲。
《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雲為雲曰之雲。
《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雲。
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註》雲: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
《詩·小雅》昏姻孔雲。《朱傳》雲:旋也。
《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雲之。《註》雲:猶旋。旋歸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