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文-變與不變的歷史

論文-變與不變的歷史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壹甲子,期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韓蘭英,80歲;戴遐勝,57歲;陸秀寶,52歲。他們的春節回憶,或許能勾畫出中國60年變化之輪廓。

1949 年:白菜蘿蔔餡餃子

今年83歲的韓蘭英老家在江蘇睢寧。她清楚記得1949年春節,物資貧乏,但過年氣氛很濃。“當時家裏的小麥、玉米和高粱,過年前壹個月就要準備起來了。用三十斤小麥換些錢,買兩斤肉,加上面粉和蘿蔔做肉丸。剩下的錢買染料染布。布也是自己紡線去換來的,紡了十幾天紡出了整整壹斤線,換來了壹丈粗棉布,然後自己染色、紮花,做整整3天做出壹件新衣服。自己種的棉花把籽軋出來,出錢叫人彈,彈好後縫在衣服裏就成了棉襖。春節的餃子是自己磨面自己包。肉壹***兩斤,做了肉丸就不做肉餡餃子,餃子餡是蘿蔔和白菜做的,年初壹吃壹天的餃子。”

1959 年:吃肉嘗個鮮

1959年的春節,食品供應異常緊張。此時,韓蘭英已嫁到上海多年,生了3個兒子。

這個春節,她同樣記憶深刻:當時,糧油等統壹配給,而且量少,過年的飯菜想弄豐盛點很不容易。韓蘭英回憶:“平時家裏的米將將夠喝稀飯,為了‘過好年’就用布票去和人換糧票,結果我3年沒添過新衣服。大兒子那時10來歲,知道自己過年沒新衣服穿就哭,結果大年三十再湊錢去買。肉實在是少,煮的時候看著又饞,三嘗兩嘗就差不多了,三個兒子也只能嘗個鮮。”

1969 年:知青回城過年

1969年,當時提倡過壹個“革命化的春節”。時年16歲的戴遐勝,對這個春節的最深記憶是知青回城過年。“那時火車上的場景比現在的春運還擠!除去人數多不說,當時由於城裏物質貧乏,到各地插隊的知青會把當地的土特產帶回城,於是火車上雞鴨、黃豆、瓜子……什麽都有,地方小,人們就靠蠻力搶占行李架。”

雖然回家的路漫長,但回家與親人團聚是知青們期盼的。戴遐勝回憶說,那時過年除了糧油布匹外,瓜子、花生、黑棗等年貨有配給,這些平時少有的配給,讓春節有了濃郁的年味。

1969年,陸秀寶12歲,她記憶中的1969年的春節是這樣的:“大年初壹的時候弄堂裏小朋友們都穿新衣服,兜裏裝著瓜子,邊玩邊吃,壹天下來,弄堂地上的瓜子殼像鋪了層地毯似的。壹毛錢爆米花總能引來幾十人排隊,聽到爆米花車推過門口時的吱吱聲便拿著大米和黃豆沖了出去,年糕不舍得拿去爆”。

1979 年:東西多了

戴遐勝1979年回到了上海,結束了知青生涯,他回憶當年的春節:“物質還不豐富,但比10年前好了很多……很多副食品不用票可以買到,糧票反而只多不少,過年甚至只吃大米,‘洋西米’也不吃……”

陸秀寶回憶:“當時副食品市場開始發展,像肉、雞蛋等開始能在自由市場裏買到”。

1989 年:年終獎買了電視機、電冰箱

戴遐勝在講述此時的春節時輕松了許多:“1989年春節好很多,別說新衣服了,很多人穿皮鞋、西裝,過年前想的是添置新電器,而不再是圖‘吃好點穿好點’。我家裏的電視機、電冰箱都是年末發年終獎時買的,看著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感覺過的是現代化的春節。”

1999 年:年夜飯市場火爆

1999年的春節像人們借著傳統節日狂歡。

春節期間,許多餐館辦起了年夜飯。

陸秀寶說:“起初人們還守著老觀念,覺得年夜飯應該在家裏吃,但後來飯店訂年夜飯就像壹股風壹樣的”。

2009 年:溫暖春節

2009年,全球經濟“寒冬”下,中國迎來春節。這個春節,“年味”更濃。

陸秀寶說:“今年三十是在家裏過的,簡單點沒關系,重要的是團聚,倒也不是金融危機的原因,而是幾年到飯店吃年夜飯下來,發現最重要的還是團聚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