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概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哪位思想家的哪壹具體觀點

概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哪位思想家的哪壹具體觀點

孟子的思想,《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允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了。

這壹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壹直為人們所引用。

民本觀念是中國古代倡導的根本從政價值理念。價值觀是思想的靈魂,民本觀念是中國廉政思想的基石。夏啟廢禪讓建立家天下,宣揚“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觀。但是,夏啟的兒子太康即位後就沈迷遊樂,不理朝政,結果被放逐。是時,《五子之歌》諷之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關於民本思想的第壹次吶喊。夏商繼亡,西周汲取前兩朝政治教訓,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所謂“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德”包括敬天、 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懷保小民”,舍此難保天祚。春秋戰國的動蕩,彰顯了民心向背的力量。“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唯人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於是,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繼而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的政治秩序理論,要求統治者要有“憂民之憂”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境界,要有解民於“倒懸”的政治作為,要建立“恒產”的產權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則更進壹步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立君為民權力觀,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過制民鞏固君權的政治立場。孔子講仁政,要富民、教民,歸根到底是為了使民。孔子說:“百姓足, 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民眾是國家的經濟基礎。孔子又說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把民眾看做是國家的軍事基礎。孔子還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政治基礎。儒家講教化,但是它極其明確的立場卻在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這都是講君主是為治主體,民眾是治理客體,客體是基礎,搞得不好客體就要顛覆主體。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封建專制制度在全國最終確立起來。應該說,封建君主政治正是植根於民本思想,上述政治立場才把它作為治國的策略思想。董仲舒發現了這壹奧妙所在,指出“惟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壹國受命於君”,“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

漢武帝欣賞君權天授原則基礎上的民本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民本思想進入主流意識形態,奠定了君主集權制民的基石,也派生出天子與官僚都要“愛民如子”的廉政蘊含。

民本思想也適應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治理的轉型,它的產生恰好伴隨著世卿世祿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轉變。世卿世祿制度的終結,統治主體代之以官僚集團。關於官僚政治,“從理論上講,往往是如此 :第壹,所盡的責任,減至最小限度。第二,所得的利益,擴充至最大限度。……所以怠惰和貪汙,乃是官僚階級的本性”。“官僚和民眾的利益,是處於相反的地位的。”“君主所處的地位,壹方面固然代表壹人壹家之私……又壹方面,則亦代表人民的公益,而代他們監督統治者階級。”君主與民眾處在利益的兩極,民本思想針對的是防止中飽階層的形成。反對中飽官僚集團欺上壓下,是專制體制反腐敗的重要任務。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廉政意義及其局限性都在於此。恰如此,民本思想成為約束官僚集團政治行為的壹個準繩。西漢思想家賈誼將以民為本視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

在政治實踐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關註民生。“民者, 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凡屬把發展民生作為要務的官吏都受民擁戴,也為朝廷贊賞。例如,西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賑災民、選良吏、施教化、勸農桑,治理升平,後被《漢書》列為第壹循吏。

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順應民心、懲惡揚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民眾的意誌彰顯社會的善惡,是行政的主要依據。

唐朝宰相狄仁傑為官,不媚上、不阿貴,始終保持體恤百姓的本色,做大理丞到任壹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諸多案子,沒有壹人上訴申冤,後被稱之為“唐室砥柱”。

民本思想還體現於官員執政價值追求方面。北宋範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南宋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清代黃宗羲“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壹姓也”,晚清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無不彰顯了民本思想。

隋唐以後,民本思想通過科舉制度註入政治體制之中,造就了中國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氣質,形成了壹股廉潔政治清流,源遠流長逾千年,在壹定程度上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起了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