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學在戰國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即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當時的著名醫學家秦越人(即扁鵲)即是以切脈著名的。《史記》:“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後世根據這壹記載,公認扁鵲為脈學之祖,並將討論脈學為主的《黃帝八十壹難經》,偽托為扁鵲所著。根據《內經》三部九候論“有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兩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中部人,手少陰;下部天,足厥陰,下部地,足少陰,下部人,足太陰。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可見古代醫家切脈所采取的部位頗為廣泛,即所謂遍診法也。至《難經》出後,切脈才改以寸口(橈動脈)為主,《難經》開首即指出“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難經》並將古代廣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於寸口。又《史記·倉公傳》記倉公的脈位有“弦出左口”、“脈氣口至小緊”等,倉公名淳於意,乃秦、漢時人,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是自公元壹世紀左右開始的,後漢張仲景於其所著的《傷寒論·自序》中雲:“觀今之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所謂管窺而已……”《傷寒論》為二世紀著作,它所指的遍診法為人迎(頸動脈)、寸口(橈動脈)、趺陽(脛前動脈),三部雖與《內經》有所不同,但觀其對當時醫生的批評,正反映了遍診法已演變為獨取寸口了。同時張仲景自己的著作對於寸口脈記載獨詳,趺陽、人迎則較少,對壹般外感病的脈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積聚、結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則詳分寸關尺部候之,若病入於胃或久病雜病,則多分寸口趺陽並舉,說明了後漢時期,獨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診尚未全廢。至三國時吳太醫呂廣註《難經》雲:“左手關前為人迎,右手關前為氣口。”竟把遍診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脈的左前壹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紀時,王叔和著《脈經》,更只專詳寸口脈而不涉及其他,這才使寸口在脈學上完全獨立,幾乎把遍診法全部廢除了。其所以演變的原因,當然與封建社會禮教束縛分不開,特別是六朝以後,婦女纏足之風盛行,婦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可能先在婦女診法上獨取寸口,以後並由女及男,對男子亦獨取寸口了。在封建社會中不獨壹般男女的交際為禮教所不許,這種封建的倫理在醫學上也同時受到影響,只要從讀《小學》載:“壹旗婦不肯醫持手診脈,寧病而死”,與襄陽縣誌載:“萬歷朝,太後病篤,崔真人孟傅應詔,詔自簾孔引線候脈”的兩種例子看來,雖然只是壹種傳說,但封建社會束縛了脈學的進壹步發展,則是毫無疑問的。
此外,在醫學本身上也有促使它演變的原因,那就是由於橈骨動脈具有便於診察的特有優點。橈骨動脈比較淺在易於觸知,波動低昂較易分別,《內經》上下兩部與人迎趺陽之脈,或隱而不顯,或脈管較粗,區別低昂非常困難,所以,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過直至今天,中醫師日常使用的切脈法,雖然絕大多數是獨取寸口,但有時還結合遍診法,如利用額動脈以察發熱的情況,利用人迎看期門的搏動情況;病危的患者寸口脈微欲絕,或細弦而勁,生機索然,在此時往往兼診趺陽是否存在以判吉兇,某些痿痹患者能否恢復,或易否恢復,亦可利用趺陽決定。我們曾經治療壹位特等殘廢的患者,兩足痿痹不能起床,診其趺陽脈左腳存在,右腳消失,推知其左腳或可恢復,治療後果能扶杖下床行動,左腳比右腳較能著力,可見遍診法還有它存在的價值。 上面已經提到:古代脈法是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系指全身上中下三停,“九候”系指三停各分三處,***為九處。《難經·十八難》則謂“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沈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下部,……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是將三停九處完全置於兩手寸關尺之間,而寸、關、尺又各分浮中沈三候,三而三之合為九候矣。《難經》雖獨取寸口,但對兩手六部的臟腑分配尚未全面指出,及王叔和著《脈經》,於《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平三關病候並治》等篇,對左右分配臟腑的說法才十分明顯;至六朝(或雲北宋)高陽生之徒綜合脈訣,就概括地定為“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後來更有膀胱從腎配左尺,三焦從命門配右尺等。這種說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尤其是大腸小腸分配寸部更是爭論不休,但大體說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則是可信的。在壹般情況下,膈以上至頭部的疾病,可以在寸脈上反映出來,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可以在尺脈上反映出來,(這些)是有臨床事實表現的,(而)在概念上臟腑所居的地位上下既有不同,自然也可以同時測知。
後唐肖淵《褚氏遺書》根據《難經·十九難》:“脈有順逆,男女有恒而相反……,男子之脈在關上,女子之脈在關下……”又說:“男子順陽,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右關為脾,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左關為脾,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寸心。”把男女的分配完全顛倒過來。宋儲《脈辨疑》亦有類似說法,經元載同文《脈訣刊誤》指出:“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十二經脈所引止始終,五臟之定位則壹也,安可以女子位為反耶!”才糾正了這種謬論,但男左女右,男子主氣,女子主血的說法,則至目前未有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