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牛實驗室副主任、副研究員薛國雄等4人因長期未出成果,不願忍受牛的虐待,要求調走。
在1990 ~ 1991中,牛滿江請求發展所支持其起訴孔憲多,但被中科院拒絕。
從1990開始,牛滿江多次給開發所寫信,表示打算向法院起訴孔先鐸等人,請求開發所支持。考慮到此事會在國內外產生影響,發展需要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來穩定研究工作。3月1991,發展所提出,牛本人與美國科學家的學術分歧,由他們自己解決,發展所不參與。3月25日,中科院國際合作局致函發展院,稱學術分歧應自行解決,中科院不應參與其中,並告知牛教授。
1991中國科學院生物局邀請國內外專家對牛滿江的工作進行公開點評。大多數專家認為繼續支持牛的工作意義不大。因此,中國科學院按程序停止向牛滿江提供科研經費。
6月5日,1991,中國科學院發展研究所致函該院國際合作局,介紹了牛課題組的情況:1,組內缺乏尊重。中美之間不是平等合作,而是以牛教授為主。於是就出現了壹個現象,發表的論文沒有標註在參會人員名單上...壹些年輕的科技人員覺得在牛教授的團隊工作沒有前途,要求調離團隊。牛滿江教授現在78歲了,脾氣不好。他經常不聽不同意見。有時還會訓斥和辱罵組裏的科技人員,甚至醫院和研究所的領導。粗魯的語言,往往不分場合和場合,傷害了壹些人的自尊心。有科技人員氣憤地說:“為什麽我們國家壹年花20萬請壹個外國華人來照顧我們,罵我們?”。他組裏有人說:“我們都伺候他,卻挨罵。”。目前壹些留團的人也是表面服從,背後有很多抱怨。由於種種原因,先後有壹名副研究員、壹名高級實驗師、兩名研究助理和壹名技術員離職。牛滿江教授曾經招收了10名研究生,後來其中4人退學...牛教授親自寫信或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談話,要求他們與他合作,但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發展研究所多次征求副研究所以上十幾名科技人員的意見,詢問與牛教授合作的可能性。除了壹名副研究員有條件地提供壹些技術援助外,其他人都表示沒有多余的能力與他合作。2.與牛先生共事過的研究人員反映,牛教授對研究工作的數據有時不夠科學和冷靜,不聽取與他合作的科技人員的意見。在國際上,對牛先生的工作也有不同的看法...牛滿江教授與孔先鐸的學術之爭,也讓支持和資助該所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飽受詬病。目前,牛滿江教授正在花精力請律師對孔憲鐸等人提起訴訟。這件事不僅涉及到發展所,也影響到科學院...
發展所稱,“現在實際上是牛先生在美國退休後,科學院用院長基金支持他繼續在發展所的研究工作。”他們指出:“隨著科研體制和管理改革的深入,各類科研項目都要經過壹定的咨詢、評估和論證程序,牛老師的課題沒有經過同行專家的評估和論證”;繼續用行政手段勉強為牛課題組留住科研技術人員,對他們沒有好處;研究所資金很緊張,不可能支付20萬元/年的合作費。
6月25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召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以下簡稱生物局)局長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程爾金、發展所常務副所長馬成等研究上述問題。他們很想遵從牛課題組科技人員的意見,不再支持牛了。但鑒於牛的“哭訴”,壹些高層領導上當受騙,表示要支持他。他們沒能想讓他離開中科院,只是決定把前面提到的發展院的報告提交給國家科委領導。
當鄒承魯教授知道這壹點時,他建議對牛滿江近年來的工作進行公開審查,以決定是否繼續提供資金支持。經中國科學院主管國際合作的副院長胡啟恒和主管生物學的副院長、牛同意,生物局邀請了三位國內專家和三位外國專家(特明、雅各布森和,均為牛本人推薦)對牛的工作提出書面意見。由此,多數專家認為繼續支持黃牛的工作意義不大。因此,副總裁李振聲親自與牛談話,決定按程序停止向牛提供科研經費。牛對很不滿意,為等人拍桌子。
在停止研究經費後,科學院決定國際合作局繼續每年邀請牛滿江來華,科學院負責他的住宿、交通、醫療等生活和通訊費用。
1992後,牛夫婦及其助手遊走於全國多個省市,從事廣泛的經濟活動,涉案金額巨大。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他們使用中國科學院的名稱。
1992 6月14日,牛先生和夫人訪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並與威海分校就牛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和運營達成協議。1993 2月13日,山東大學決定在山東大學威海分校設立牛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後來,他們共同成立了山東大學(威海)牛滿江海洋生物工程研究開發有限公司。
1993 10 10月28日,牛為中國食用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鐘君公司”)產品靈芝孢子粉寫了兩篇題詞。壹個是“自走式靈芝孢子粉,生命科學之光”;另壹條是:“何子航靈芝孢子粉赴美展出,修煉天下靈丹妙藥,除天下絕癥。”牛將上述題詞交給公司法定代表人潘子航。1994,公司用牛的題字做宣傳。1995年5月,牛滿江以其題詞侵犯其著作權為由,起訴鐘君公司500萬元。1997年9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鐘君公司賠償牛30萬元。
1994 1、牛等人註冊成立牛基金會,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花園洋房循禮府15號。"有關部門把200公頃的土地無償劃撥給了該基金會."“主要業務是籌集、使用和管理資金,獎勵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促進國際學術交流,開展專業培訓。註冊資本654.38+0萬元。”
1999 10 10月5日,牛帶著合作項目到深圳參加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受到xxxxxxxxx、XXXXXXXXX等人的迎接。
2000年6月,牛滿江再次來到深圳高交會。他創辦的牛滿江基金會與深圳宏達公司簽訂協議,成立內蒙古豐鎮綠海有限公司,投資2.03億元,分三期進行,首期投資9800萬元。同時,牛基金會與深圳羅湖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等單位共同投資建立了牛生物工程孵化基地。總投資1億元,壹期工程2億元。
2002年4月9日,“牛生物科技園”奠基儀式在青島高新區隆重舉行。該科技園以牛領導的實驗室為依托,由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投資,與山東安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總投資5.8億元人民幣。
2004年5月6日+8日,牛夫婦到吉林省白城市考察。市政府與牛基金會合作建設“白城高新玉米城”,賴氨酸、多蛋白轉基因玉米、藥用玉米等具體項目超過10個,其中僅藥用玉米制藥基地總投資就達9億元。
2004年6月5日至2月6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和高新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牛滿江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
2005年6月,河南省省長李玉成會見牛,決定在河南農業大學的基礎上組建“牛河南生命科學研究院”。2006年上半年,省財政安排800萬元支持研究院建設。
2005年6月,牛滿江的“大豆蛋白玉米和人血白蛋白玉米兩項專利技術”被高價轉讓給許昌原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據大河報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5日的相關報道,牛滿江的兩項專利“經中科院有關部門初步評估,價值30億元人民幣”;“大豆蛋白玉米”項目總投資2654.38+0.03億元,年產值可達654.38+0.53億元,出口創匯7200萬元,利稅6654.38+0.00億元。
……
《南方周末》2006年2月7日刊登的《牛:執著追求卓越貢獻》壹文稱,牛“被國內98家學術研究單位或企業聘為名譽教授或顧問”。
牛滿江在這些業務中涉及的“成果”包括癌癥、糖尿病、血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壓、中風的治療,“白色汙染”的治理、奶牛的改良、大豆蛋白玉米的開發和推廣等。,都是在他那個不被國際科學主流認可的“外來基因論”的指導下。
在開展這些經濟活動中,他們聲稱牛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
2002年,中科院被勒令恢復給牛滿江每年20萬元的資助。
根據《牛:執著追求卓越貢獻》,“2002年7月,xxxxxxxXX會見牛教授夫婦,XX部xXX部長、XX副部長參加會見。當xxxxxx知道牛教授在國內的工作、住房、實驗室費用有時需要個人養老補貼時,他很苦惱。為此,xx部門與中科院領導達成諒解,自2002年起,中科院將恢復向牛教授支付每年20萬元的津貼,用於其在中國的工作。”
200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聘請牛為博士生導師。
根據《牛:執著追求卓越貢獻》,“2006年6月29日,xxxxxxx在北京釣魚臺會見牛教授及其夫人教授,並作出安排,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每年為牛教授招收2-3名博士生。目前正在申請建立牛滿江博士後流動站。”
2006年8月24日,《南方周末》發表《鄒承魯與30年前的兩次學術腐敗事件》,這是國內大眾媒體首次公開發表批評牛的文章。牛滿江利用行政權力向批評者施壓。
2006年8月24日,《南方周末》發表署名石喜生的文章——《鄒承魯與30年前的兩次學術腐敗事件》(以下簡稱“鄒文”)——探討如何遏制學術腐敗,文章涉及對牛的批評和對學術的行政幹預。
牛讓助手傅中華和原發展所副所長出面,向《南方周末》編輯部和《鄒》作者施壓。牛、傅、徐等人聲稱,批評牛是對國家領導人的攻擊,是政治誹謗。如果作者不為鄒向牛道歉,他將被公安局直接投入監獄,在監獄裏度過余生。如果《南方周末》不發表道歉文章,他們會關閉它。他們還聲稱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支持。
雖然院士發表了三點聲明,對鄒的內容負全部責任(“1,鄒”是《傳》中的壹章),但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鄒》的原文由口述,內容完全由敘述者負責。3.鄒能坦然面對歷史。牛、傅中華與此相關的每壹句話都將被記錄下來,也將面對歷史、科學、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媒體。”),牛等人還是堅持要找作者的麻煩。除了要求警察局傳喚提交人之外,他們還在2006年10月27日和2007年9月28日兩次威脅提交人。
迫於壓力,《南方周末》於2006年2月7日發表了壹篇題為“鄭詩婷”——《牛:執著追求卓越貢獻》的文章,為牛辯護。文章前面還有“編者按”:“牛滿江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發育生物學家,也是中國人記憶猶新的愛國科學家。今年8月,本報刊登了壹篇涉及牛教授的稿件。該版負責編輯未向牛教授核實相關內容,對牛教授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在此,向牛教授表示誠摯的歉意,並發表這篇由牛教授身邊工作人員提供的文章。請大家註意。”然而,本文未能指出《鄒》中哪些詞語是錯誤的。
5438年6月中旬+2006年2月,中科院領導開會研究牛問題,並派人告訴派出所,不要越權幹預學術爭鳴。
2007年4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發表文章評價牛滿江及其工作。
饒毅教授在2007年4月發表在《科學與文化評論》第2期上的文章“鄒承魯:好人是好的,壞人是壞的”中,對牛及其工作作了如下評價:“牛”...學術上研究發育生物學,但並不出色...他關於RNA作為誘導劑的提議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剛開始沒關系,但不應該稱之為重要成果...我在哈佛的時候聽Gilbert的同事說過,2006年另壹個代表團成員說過:壹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的時候,諾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沃特·吉爾伯特尖銳地批評了所謂的發現牛。然而奇怪的是,牛滿江並不是通過多做實驗或者讓別人多做實驗的方式,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用科學事實進行科學討論和論證,而是在國內依靠行政壓力和媒體操作,讓人生疑。對中國官員的采訪和中國媒體的報道都不能改變科學事實。30多年了,牛只要有資金就應該拿出科學事實。在科學史上,有很多例子不是馬上被人們理解和認可的,都是靠科學事實說話的。”
2007年10月8日,牛教授在北京逝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在牛教授去世後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和治喪辦公室,並刊登了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