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之名,自印度舶來傳播至今。它在印度出現的歷史很早,約為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相關記載有《往事書》,既兩大史詩之壹的《摩訶婆羅多》。
本身含義從現在人們的理解來看,羅睺所代表的可能是壹顆被古印度人臆想出來的黑暗行星,不可見卻又存在,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引發日食及月食(Rahu kala)。這說明羅睺(Rahu)與計都(Ketu)在印度神話體系中,都是具有極大破壞力的星宿,或兇星。
相關神話之所以會這樣理解,是因為在印度的神話中,羅睺的誕生是在“最遙遠時期”。在天神與阿修羅壹族爭鬥並和解,壹起攪動乳海(參見 攪乳海)求取長生甘露之後,他因違反了毗濕奴的禁令(阿修羅不得長生),偷偷飲用甘露而被日神、月神告密,導致毗濕奴將他身首分離。然而這名阿修羅的頭因為飲用了長生甘露而不死,繼而成為羅睺,也因此才會經常性地啃食日神和月神作為報復。
佛教相關在《巴利經藏》中,羅睺與日神、月神(蘇裏耶、錢德拉)等星宿同樣被納入其中。且由於日食及月食的出現,有相關的經文要求僧侶背誦,以求佛祖可以威令羅睺釋放日月二神。註羅睺羅為月食發生時誕生,非羅睺,勿混淆。
傳入中國在漢傳佛教中,如《大成大方等日藏經》等經文提到了大小星宿,這不僅涉及印度神話,也可以與中國傳統人文中的七曜及二十八星宿產生結合(見“又大星宿其數有八……至……又小星宿有二十八”壹段)。但因為羅睺是虛點,不可見,所以金木水火土與日月並為七曜,羅睺為遁去的壹。又說列入羅睺計都二星後,***為九曜。(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日月及熒惑……至……鎮及羅睺彗”壹段,鎮為土星,及指計都)。
衍生運用正因為神話,羅睺才有了被古印度占星術實用的可能,繼而也才可能被中國的星象學的概念納入。但是在印度,作為壹個“不可捉摸”的虛點,它們軌道的運行周期,會被用以計算日食及月食的時間。而在中國,羅睺又名“南交點、龍尾、月南交、降交點”,是黃道和月亮繞行地球軌道相交的南交點, 這其中可見程度不壹的變化及發展。
關於魔祖從上面的印度神話,到傳入中國後的發展,可以發現羅睺代表的不僅是“極大破壞力”,也有“叛逆、貪婪、瘋狂、自私”和原屬於阿修羅壹族的各種認知。如果精辟些去總結,羅睺在頭被毗濕奴砍下之後,就徹底成為“混亂邪惡”的代言人。(PS:說到這裏,突然想到了《變形金剛》中的宇宙大帝,同為黑暗之心、邪惡之源……很難講兩者之間沒有關系,唔,還都是壹個頭飄來飄去的為害壹方)
而明清時“魔祖”壹詞的出現,因為小說有了較大發展。舉幾個例子:
鸞簫夫人聽得說:“我當年曾聞大鵬魔祖說,他曾壹翅遮眾生聞法……”明末《續西遊記》
“打算將(玄牝)珠得到手中,再回山收服眾同門,自為魔祖。”清末《蜀山劍俠傳》
最終在當下這個時代,壹些神魔題材的娛樂作品,當它們引入“羅睺”的概念時(比如《霹靂布袋戲》,或是遊戲《幽城幻劍錄》),都很難脫離原本源自於印度神話的這種黑暗與邪惡。因此也就不難想象原本源於神魔小說的“魔祖”壹詞需要壹個人名時,有人會將羅睺冠以魔祖之名。
或者可以說,魔祖與羅睺的組合,這只是壹種偶然與必然雙重並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