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姓許的祖先是誰啊

姓許的祖先是誰啊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

下面是春秋戰國時許國的歷史,也是許姓的來源,LZ可要仔細看啊.

從許文叔封地建國,到公元前375年為楚所滅,許國綿延700余年。由於地處要沖,安享了500年太平時光的許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各諸侯的必爭之地,以致戰事連連。為躲避鄭、晉等國的侵擾,從許靈公起多次遷都,導致國力衰微,在鄭國的刻意征伐下,許國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BR> 文叔開國 創許國五百年盛世 <BR> 提起許由,就不能不說到文叔,作為3000多年前“許國”的開國君主,文叔在許昌的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樣是許氏後人世代景仰的先賢。 <BR> 關於許國及開國君主文叔,宋代劉恕的《通鑒外紀》記載:“武王封文叔於許,以奉大嶽之祀。” <BR> 清代陳厚耀的《春秋世族譜》雲:“許國,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嶽伯夷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嶽胤,今潁川許昌是也。” <BR> 許氏文化研究專家史友仁先生說:“大量史料及古今學者研究證明,許由與伯夷、四嶽應是同壹個人,是炎帝的裔孫。而文叔是伯夷之後,也就是許由之後。”這樣看來,從許地到許由,再到許國、文叔,這段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應是傳承有序,符合歷史規律的。 <BR> 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為了鞏固周王朝政權,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以藩屏周”。在初封諸侯國時,周武王便將文叔及其率領的氏族部落分封到許地,從此文叔在許地圈地建國,授官設吏,樹起“許”字大旗,成了統治壹方的“諸侯邦國”霸主。 <BR> 當時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邦國”,主要是以上古時期的氏族部落為基礎而分封建立的“諸侯家國”。就是說,它是以以前存在的氏族部落為依托,以“壹邑壹族壹氏為壹國”,改氏族部落為諸侯邦國,分封地依舊是他們生活的原祖居地,由他們的部落首領或族中德高望重的名士任國君。從此,這些過著遊牧生活的氏族部落逐漸定居下來,周天子也以此限制和約束了各個諸侯國的行動,使統治地位更加牢固。 <BR> 許國的管轄範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方圓30公裏左右,包括今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壹廣大地域,許國作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BR> 當然,周武王平定天下後,分封各諸侯也是論功行賞,他按照當時各派系對周天子的貢獻大小、親疏關系和宗族勢力強弱等情況,分封了眾多諸侯,史有“八百諸侯”之說。 <BR> 如此看來,許國國君文叔當時是頗受周天子器重的。 <BR> 周武王初年,許國都城就在今天許昌城東20公裏處張潘古城的四周,這裏成了當年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BR> 頂著盛夏的炎炎烈日,記者與許昌縣文聯的劉向陽先生壹同來到了張潘鄉古城村。在烈日的暴曬下,歷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的毓秀臺更像壹個老者,向前來瞻仰的人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巨變。劉向陽指著毓秀臺旁邊壹大片高出的田地說:“這就是許國都城遺址,早在南北朝時期,許國都城連同漢魏時期在都城基礎上擴建的許昌宮、景福殿、丞相府等,完全毀於兵火,蕩然無存了。” <BR> “蕩然無存”四個字,是記者在采寫“尋根許昌”系列報道時聽到的最多的詞語。 <BR> 從許由算起,許昌大地4000多年的悠遠歷史,在給我們留下無數璀璨文明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無數遺憾,留下了無數想象空間…… <BR> 按照《括地誌》上的記載,周代關於城郭建築的禮制,“王城方九裏,諸侯城按七、五、三遞減”。許國作為壹個五等諸侯國,城池方圓3裏至7裏。到了曹操迎漢獻帝蒞許後,曹操又在許國故城的基礎上,蓋宮室,築殿宇,建官署府第,修糧倉武庫,擴街道,辟園林,使這裏更加壯闊。 <BR> 劉向陽告訴記者,經過文物工作隊的鉆探,許國都城分內外兩層,內城即許國國都。他們已經在廢墟上探明了主要街道的走向,以及宮殿基礎所在。更令人激動的是,1981年,文物工作隊在門道張村征集到壹塊完好無損的戰國玉璧,直徑26.4厘米,晶瑩碧綠,上飾龍、鳳、鳥等圖案,最後被定為國家壹級文物。 <BR> 1985年4月1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邀請考古專家在許國古城遺址召開論證會。專家們認為許國古城遺址在歷史上、特別是在研究商周及漢魏文化上,具有重要價值。1987年,許國古城遺址被河南省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R> 西周的封邦建國制度與宗法制度相結合,加強了周天子與諸侯的紐帶關系,形成了壹整套嚴密的統治機構,使西周王朝在前期380多年間取得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當時的周天子被尊為“天下宗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諸侯誰也不敢犯上作亂和向外擴張,否則就會被天子懲罰、征討。在這樣的情勢下,許國借助周天子之威,過著太平寧靜、無憂無慮的生活。 <BR> 諸侯爭霸 禍及許國國破家亡 <BR> 光陰飛逝,380多年彈指壹揮間。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東遷洛陽為標誌,中國進入春秋時期。此時王權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個諸侯,壹些逐漸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稱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相繼崛起,許國如同壹葉扁舟,在諸侯爭霸中風雨飄搖。 <BR> 由於許國地處中原要沖,四周豪強林立,虎視眈眈。許國只好小心周旋於強國之間,齊強時附齊,楚盛時附楚,晉來時歸晉。即使這樣,北方的鄭國卻始終懷有吞並許國的野心。 <BR> 鄭國國君鄭莊公是壹個老謀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東遷之機,相繼滅掉對他有恩的虢國和檜國後,就把許國當成了下壹塊肥肉。 <BR> 想攻占許國,首先得建立壹個“橋頭堡”,鄭莊公把目標定在了毗臨許國都城的許田。 <BR> 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向魯國國君魯隱公說:“天子東遷之後,我們前去朝覲,路途遙遠,多有不便;而妳們去泰山祭祀的時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腳的地方。不如用我們的‘湯沐之邑’(今山東費城東南)和妳們的‘朝宿之邑’許田交換,這樣大家都方便壹些。” <BR> 魯隱公當然洞曉鄭莊公的覬覦之心,婉言拒絕了鄭莊公的提議。 <BR> 可鄭莊公不死心,公元前715年,魯隱公卒,魯桓公繼位,他認為時機成熟,便與魯桓公會見於垂亭(今山東菏澤境內),再次提出交換之事,並將壹塊晶瑩無瑕的玉璧送給魯桓公,從而達成了以許國為犧牲品的這宗交易,史稱“鄭伯以璧假許田”。從此鄭國有了向外擴張的理由和軍事基地,並將矛頭直指許國。 <BR> 公元前712年7月,鄭莊公以許國不聽周天子號令為由,約齊國、魯國聯合攻打許國,相約誰先攻陷許國都城,誰就有權分割許國土地。壹心想得到許國土地的鄭莊公親率雄兵伐許,直抵許國都城。當時的許國十壹世國君許莊公率領將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鄭、齊、魯三國兵將三面夾擊,破城只是遲早之事。 <BR> 到城被圍的第三日午後,在鄭國兵將的猛攻之下,鄭大夫潁考叔手執鄭莊公大旗,不避刀矢,奮力登上許國城墻,然而未等站穩,突然壹支箭從背後飛來,潁考叔中箭後大叫壹聲,從城頭跌下。原來,平素與之不和的鄭大夫子都忌妒他奪了頭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國成語中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是從這件事而來。 <BR> 潁考叔剛跌下城頭,鄭將瑕叔盈立即沖上去,接過鄭莊公的大旗重又躍上城頭大呼:“鄭國國君登城了!”鄭國將士見城頭旌旗招展,更加奮勇當先。許莊公見大勢已去,便打開城門率軍民突圍,殺出壹條血路奔向衛國。兩年後許莊公客死他鄉。 <BR> 許國都城被攻破後,鄭莊公雖然想霸占許國,但又怕各諸侯幹涉,就假惺惺地讓齊魯兩國國君看怎樣處置,齊魯二君認為許國沒有犯滅國之罪,應酌情發落。鄭莊公只好命許國大夫百裏“奉許叔(許莊公弟)居許東偏”,並讓鄭國大夫公孫獲率兵居許西偏,把許國君臣完全置於監視之下。 <BR>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鄭國發生內亂,許叔乘機奪回都城,趕走鄭國軍隊,復建許國,史稱許穆公。從此鄭國視許國為仇敵,屢屢興兵犯許。據史書記載,在春秋五霸爭戰的120多年間,許國先後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鄭國侵犯就有9次。 <BR> 公元前576年,飽受晉國、鄭國侵伐的許國已經痛失大片土地,無奈之下,十五世國君許靈公(字寧),把許國都城從許遷至葉(今河南葉縣),成了楚國的國中之國,完全成為楚國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員在葉縣澧河南岸的懸崖邊搶救性發掘了壹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編鐘、跽坐銅俑、青銅鼎、青銅戈等青銅器。銅戈銘文:“許公寧之車戈”、“許公寧之用戈”。著名考古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認定:此即許國十五世國君許公寧之墓。) <BR> 即使這樣,許國仍未得到楚國的照顧,楚國不時令其遷徙,許國都城先後遷到安徽亳州、湖北隨州、河南西峽、河南魯山等地。經過這三番五次的折騰,許國已是國窮財盡,徒有虛名。而鄭國卻仍怕許國東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遊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斯被俘,許國遂遭滅國之禍。《左傳》載“鄭滅許”。 <BR>此後,在楚國的幫助下,許國後裔重新立國又持續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記載“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綿延700余年的許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只可憐許氏族人,從此流亡天涯。(未完待續)<BR>"澧河岸邊許公墓"之二:受欺淩,許國流浪二百年<BR> 許穆夫人情急無奈寫下了《載馳》,她自己也沒想到這首詩真的挽衛國大廈於將傾。許穆夫人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第壹個留下姓名的女詩人,拉開了女性走上中國文學舞臺的大幕。在許國的歷史上,許穆夫人是壹抹亮色。<BR> 許國在列強環伺中風雨飄搖,不得不多次遷都,甚至遷到了別的國家境內。就這樣顛沛流離著,許國也繼續生存了200多年。許國的歷史顯示了春秋時期文化的特殊性。<BR> 許國的生命曲線<BR> 史書上對許國的記載很少,因此壹般人對這個小國很陌生。但從葉縣出土的許公墓來看,作為中原文明的壹部分,許國的文明程度還是很高的。<BR> 許國這個國名,和傳說中的高人許由有關系。傳說上古時,堯帝起初想把帝位讓給壹位名叫許由的高潔之士。可許由是個寧願死也不願當官的另類高人,聽說堯帝想把最大的官讓給他當,許由就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東南)下,靠種地生活。後來堯帝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便到潁水邊洗耳朵,認為耳朵聽了那消息就不幹凈了。據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當時有人比許由還另類:“堯又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牽牛上遊飲之。”<BR> 不知道這個傳說中的人物是不是在中國真的存在過,但“許由”二字後來成了壹個文化符號,很多清高的人真誠或者矯情地崇敬著他。在周滅商的戰爭中,姬姓和姜姓結成同盟,聯手幹掉了商王朝。西周初年,周成王把炎帝裔孫伯夷的後代姜文叔封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今河南許昌東),稱為許國,姜文叔因此又稱為許文叔。<BR> 封在中原腹地,對許國並不是件好事———周圍都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沒有多少發展空間。起初被封在邊遠地區的楚國、秦國、晉國,開始也都是小國,但他們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後來都成為疆域遼闊的強國。在西周時期,小國寡民的許國大抵還太平無事,但到了天下大亂的東周時期,許國的日子就逐漸不好過了。最先欺負到門口的,是位於今天新鄭壹帶的鄭國。春秋初期,鄭國出了兩位雄才大略的國君———鄭武公和鄭莊公,他們讓鄭國最早成為笑傲諸侯的霸主。壹開始許國老跟鄭國“挺頭”,於是鄭莊公帶兵從新鄭出發奔襲許國。就在這次戰爭中,成語“暗箭傷人”誕生了。鄭國大軍集結在許國城下躍躍欲試,這時候,鄭國的名臣潁考叔與號稱當時天下第壹美男子的子都(據說是鄭莊公的“相好”)發生了矛盾,兩人為了爭壹輛戰車大打出手。鄭莊公壹聲令下,鄭軍揮著盾牌,架起雲梯,猛攻許國。潁考叔身先士卒,揮舞旌旗,吶喊著登上城墻。子都壹看,難壓嫉妒,從後面拈弓搭箭,向著潁考叔壹箭射去。潁考叔中箭,壹頭栽下城墻摔死了。“暗箭傷人”就這樣產生了。<BR> 雖說鄭國這邊發生了內訌,但弱小的許國最終也沒有抵擋住強大的鄭國,鄭軍破城而入,許國國君逃往他國。鄭莊公在許國公子中挑了壹個面相比較乖的立為新君,成立了壹個“臨時政府”,並派軍駐守許國“維和”。許國經這壹折騰,再也沒有興旺起來。<BR> 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對待各諸侯國比較“厚道”,許國還時常追隨齊國組織的“聯合國軍”四處“維和”。齊國失去霸主地位後,天下更亂,諸侯相互攻伐、吞並,許國風雨飄遙史書上關於這壹段時間的記述中滿是“鄭人伐許”、“宋人伐許”、“晉人伐許”、“衛人伐許”之類的文字,尤其是在北邊鄭國和南邊楚國的擠壓下,許國怎麽也站不穩當。<BR> 為了生存,許國國君不得不多次遷都。到葉縣澧水墓主人許公寧的時代,許國已經遷到楚國境內。許公寧的身份似乎很難用現代詞匯表達———說他是壹國之君,可他沒有固定的國土,在別人的國家內立國;說他是流亡者,可他分明還有自己的國都和臣民。用當時的詞匯說,許國已經成為附庸,但又有壹定的獨立性。用後世的邏輯很難解釋許國為什麽還能長期生存,只能說這是春秋時期特有的文化現象。後來在楚人的安排下,許國又先後遷都到西峽、魯山等地。前後算起來,許國顛沛流離了200余年!<BR> 身為國君的許公寧,死後陪葬了大量珍寶,說明他生前地位仍然十分尊貴,也說明許國仍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但這些編鐘為他鳴響的時候,恐怕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安寧和愉悅,他內心是酸楚還是無奈,已經沒人能夠了解。<BR> 中國第壹個女詩人<BR> 別小看了編鐘盛行的那個年代,那是壹個產生老子、孔子、孫子等思想巨人的,充滿智慧、熱情和活力的年代。穿越時空存留下來的編鐘,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有專家認為,編鐘是“最早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壹流的鑄造技術……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裏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跡相媲美”。那是壹個技術和藝術都活力蓬勃的年代。<BR> 記者查閱了有關許國的史料,發現這個弱小國家曾經出現過壹位極為傑出的詩人———許穆夫人,這是壹位美麗率真、敢作敢為的女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留下名字的女詩人,她的出現,拉開了女性走上中國文學舞臺的序幕。<BR> 許穆夫人原是衛國“公主”,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她本來有可能成為齊桓公的“太太”。當時齊國和許國都來求婚,既然婚姻註定要和政治連接在壹起,這位美麗聰慧的女子覺得齊國近而強,許國遠而弱,因此願嫁到齊國:“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今舍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壹旦有車馳之難,孰可與慮社稷?”壹番議論,見識超拔。但衛國國君執意把她嫁給了許穆公,於是她就成了許穆夫人。<BR> 後來發生的事證明了許穆夫人的遠見卓識。她和她的詩歌在歷史上大放異彩,和衛國的壹次國家危機有關。盡管遠嫁許國,許穆夫人也為自己所熱愛的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按照史書記載,許穆夫人的壹首詩歌挽救了衛國的滅國之難,讓衛國得到了喘息和復興的寶貴機會。<BR>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女兒家多愁善感,也自有自己的道理)。”這是衛國國難當頭時許穆夫人寫下的名句。<BR> 公元前660年,狄人借衛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大舉進攻衛國。衛國國都被攻克,懿公被狄人所殺。宋恒公連夜把衛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另立戴公姬申,聚攏遺民***有5000余人。戴公有兩個姐妹,壹個嫁宋國,即宋恒夫人,另壹個就是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得知祖國將要滅亡的消息,毅然返回故鄉,希望能拯救衛國的危機。但許國君臣膽小怕事,擔心惹禍上身,派遣大夫追趕許穆夫人,以禮制的名義要求她返回許國。許穆夫人十分憤怒,寫下《載馳》(見《詩經》)壹詩,斥責許國庸吏,表達了奔赴國難、拯救祖國的強烈願望。<BR> 許穆夫人的果敢和激憤隨著詩篇傳揚,感動了齊桓公。齊桓公立即派車三百乘,並資助牛、羊、雞、豕及建築材料,幫助衛國建立新都———楚丘(今滑縣衛南坡)。此後,衛文公勵精圖治,輕徭薄賦,崇尚節儉,讓僅剩5000名臣民的衛國逐漸復興起來,使衛國又存在了數百年。<BR> 《詩經》中有許多以女子口吻寫的詩,但作者並不壹定是女子。而這首《載馳》,確實是許穆夫人的手筆。<BR> 許穆夫人壹生詩作很多,但由於戰爭,多數散失,留存至今的僅有三首。《竹竿》是許穆夫人懷念祖國的詩作,她婚後遠離故土,但壹直懷念著自己的祖國,於是以竹竿為題做詩,追憶兒時在衛國用竹竿垂釣的情趣,表達了對故土人物、風情深深的思念。許穆夫人的另壹首《泉水》,以泉水起興,表達了自己思鄉憂國的無限深情。<BR> 許穆夫人給後世留下的三首四言抒情詩形象鮮明,情感熾烈,文意真切,膾炙人口,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受到歷代名人推崇。<BR> 許氏的源流<BR> 許國顛沛流離200多年,至戰國初,再也按捺不住的楚國滅了許國。許國人四散奔走,國君的子孫宗族以許為姓氏,壹般認為,這就是許氏的起源。壹個國家滅亡了,壹個姓氏卻發展起來。盡管許國歷史乏善可陳,也缺少賢臣名將,但許氏後來卻人口眾多,英才輩出。<BR>

資料顯示,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向北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陜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禦史許愛鎮守漳州,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剩宋末元初,許氏有壹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臺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