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羅振和羅振常,誰去安陽殷墟確定甲骨文出土的確切位置的啊?

羅振和羅振常,誰去安陽殷墟確定甲骨文出土的確切位置的啊?

應為羅振玉、王懿榮

羅振玉(1866~1940)

語言文字學家的他

字叔蘊,壹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縣,客籍江蘇省淮安縣。曾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農學社,1897年創辦《農學報》,次年創辦東文學社。1901年在上海創辦《教育世界》雜誌。1904年創辦江蘇師範學堂,後任學部二等咨議官,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督監,並於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被法國大學院公舉為東方通信員。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銅器銘文的編纂印行、簡牘碑刻等古文字資料的搜羅與刊布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占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壹,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他對甲骨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資料。著有《五十日夢痕錄》《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鐵雲藏龜之余》(1915年)、《殷虛書契後編》(1916年)等書。1933年又編著《殷虛書契續編》。同時他還編有《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年)及《附說》各壹卷。

2.他率先正確地判定了甲骨刻辭的性質及出土處之地望。他指出蔔辭屬於殷商時代,是王室遺物;斷定它作為文字學資料能代表中國文字的來源,作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時他還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虛遺址,也就是殷朝國都。這對後來的甲骨學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3. 他考釋出大量的單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點為主要依據,參照《說文解字》,並將甲骨文與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較,以闡釋文字的淵源與流變情況。他還利用字形或後世文獻資料推求字的本義及其通假關系。先後於1910年在《殷商貞蔔文字考》中釋出單字近三百個,於1915年在《殷虛書契考釋》中釋出單字近五百個,其中多得到學界認可。1916年,他還將未識別的蔔辭中的千余字編成《殷虛書契待問編》,供大家探討。

4.他首創了對蔔辭進行分類研究的方法。《殷虛書契考釋》壹書將蔔辭分為蔔祭、蔔告、蔔出入、蔔田漁、蔔征伐、蔔禾、蔔風雨等8類,為後世的甲骨分類研究開創了先例。

5.與王國維壹起,確證了甲骨文中的合書的現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與刊布拉大量的資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辭》(三卷,1914)、《貞松堂集古遺文》(16卷,《補遺》3卷,《續編》3卷,1931~35年),收錄以前諸家著錄中未見之器銘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錄當時見到的已著錄和未著錄的4831件青銅器銘。集壹時銅器銘文原始資料之大成,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提出通釋古金文的設想,提出綜合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學上的價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釋》(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漢晉木簡,著《流沙墜簡》(合作,1914年)、《流沙墜簡考證》(1934年)等書。此外,他還著有《幹祿字書箋證》《俗說》《集蓼編》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內容豐富,甄別謹嚴,成績浩瀚,方法嶄新,“為我們提供出了無數的真實的史料”(郭沫若語)

近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的他

初字堅白,後改字叔蘊、式如、叔言,號雪堂、松翁、貞松老人,又稱永豐鄉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縣(今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於江蘇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縣),1940年5月14日卒於遼寧旅順。1937年死於旅順。

15歲舉秀才。清光緒十六年(1890)在鄉間為塾師並著書。二十二年與蔣斧等在上海創立農學社,開辦農報館。二十四年創辦東文學社。二十六年應鄂督張之洞之邀,任湖北農務局總監兼農務學堂監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學虹口分校監督。次年入兩廣總辦岑春煊幕參議學務。三十年受江蘇巡撫端方委任,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任監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宣統元年(1909)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農科監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清朝遺民自居,與王國維等避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19年歸國,住天津,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敦煌經籍輯存會。1924年奉溥儀之召,入值南書房,被溥儀任為南書房行走。逐漸參預清室的復辟活動。1928年遷居旅順。九壹八事變後,參與策劃成立偽滿洲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成立後,曾任偽監察院長及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羅振玉以上虞縣學第七名出身,應壬午(1882)、戊子(1888)兩次鄉試不中,自此潛心治學。中日甲午戰爭後,留意新學,翻譯介紹日本和歐美農學著作,並協辦武昌農校、江楚編譯局、蘇州師範學堂等。1906年起,任學部參事官、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等職。羅振玉自幼喜愛收集金石銘刻,終生不輟。因其學術見聞廣,掌握資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遺書、西域簡牘、中原碑誌等大量古物陸續被發現,以壹家之力廣泛收集各類新發現的文物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研究,為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保存了可貴的資料,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保存和流傳敦煌遺書 敦煌莫高窟石室所藏古代文書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後,被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等外國學者大量盜買外流。羅振玉於宣統元年(1909)來到北京的伯希和處,見到伯希和盜買的敦煌寫卷,唐人寫本等,當即拍照10余種,又就其部分內容編寫《鳴沙山石室秘錄》、《敦煌石室遺書》等。得知藏經洞仍有數千卷文書,乃力促學部電令甘督查封石室,將所余遺書悉數解送京師。將敦煌石室殘存的文書八千卷購下保存。使這批寶藏於宣統二年秋,運抵北京,最後入藏於京師圖書館。對於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求購,所得文書及海外藏卷伯希和提供的遺書照片影印出版《鳴沙石室佚書》(1913),收書13種:《鳴沙石室遺書續編》(1917),收書4種:、《鳴沙石室古籍叢殘》(1930),收書30種、《敦煌石室遺書三種》、《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錄補》、《敦煌石室遺書》、《佚籍叢殘初編》、《石室秘寶》等書中。與王國維將斯坦因在敦煌、羅布泊等地發現的漢晉木簡照片匯為《流沙墜簡》。其詳細校訂的題跋文字,大都見於《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二卷卷下。《補唐書張義潮傳》、《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種敦煌學論著,幾乎已包括了敦煌遺書中四部書籍的最重要部分。搜求和研究安陽殷墟出土甲骨 羅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主要進展的學者。他從1906年起收集甲骨,總數近2萬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勵劉鶚編集《鐵雲藏龜》外,還親自訪求,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小屯。1910年著《殷商貞蔔文字考》,首先考定安陽小屯為殷墟,並正確地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遺物”。以後陸續將所見所藏編為《殷虛書契前編》(1912)、《殷虛書契菁華》(1914)、《殷虛書契後編》(1916)、《殷虛書契續編》(1933)四書,***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發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錄。所著《殷虛書契考釋》,釋甲骨文字達561個,並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蔔辭”的釋字原則,主張考釋文字應註意蔔辭辭句的通讀和分類,是初期甲骨學研究中的壹大進步。

保存清內閣大庫史料及明文淵閣藏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內閣準備焚毀庫檔。羅振玉以庫檔中重要史料甚多,多方努力,終得保留,裝袋存放學部。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又擬將其作廢紙出售,羅振玉以原售價3倍的高價買回,保存整理,使大批珍貴的明清史料免遭毀滅。

整理匯集金石銘刻和古器物資料 羅振玉收集歷代石刻及商周秦漢銅器拓片極富。在此基礎上,他做了大量的整理出版工作,編著有《秦金石刻辭》(1914)、《殷文存》(1917)、《貞松堂集古遺文》及《補遺》、《續編》等。其中尤以《三代吉金文存》影響最大。該書收錄商周銅器銘文拓本4831器,資料豐富,易於查檢,為金文研究者所必備。羅振玉整理編集的石刻集錄,亦不在少數,出版有《昭陵碑錄》、《唐三家碑錄》、《西陲石刻錄》、《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六朝墓誌菁華》、《海外貞瑉錄》、《三韓冢墓遺文》及芒洛、東都、鄴下、中州、襄陽、廣陵、吳中、山左等冢墓遺文,收錄了大量近代出土的墓誌等石刻文字。羅振玉還大量編集影印了各類器物圖錄,如《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草堂吉金圖》(1917)、《貞松堂吉金圖》(1935)等。此外,還廣泛編集了古器物範、明器、古鏡、瓦當、璽印、封泥、符牌、鈔幣、刑徒磚、買地券等專集。其中不少文物已佚,藉羅氏集錄得以保存圖像及銘文。

印行漢晉簡牘資料和古代秘籍英國的A。斯坦因曾在甘肅敦煌及新疆羅布淖爾盜掘大批漢晉簡牘,由法國學者E。E。沙畹作《考釋》。羅振玉根據沙畹的《考釋》壹書,與王國維重新整理,刊印《流沙墜簡》(1914)壹書,成為近代研究簡牘學的開始。羅振玉還將日本及國內大量新發現的古代鈔本及宋、明版本秘籍影印傳留,如《雲窗叢刻》、《吉石叢書》、唐寫本《文選集註》殘卷、《古籍叢殘》等。

羅振玉的其他論著和序跋文字多篇,先後匯為《永豐鄉人稿》、《遼居雜著》、《貞松老人遺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