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器物上的紋飾分別代表什麽?

中國古代器物上的紋飾分別代表什麽?

銘文不是文飾,是指在金屬鑄器,如鼎,鐘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

紋飾:

青銅器系:

饕 餮 紋

亦稱“獸面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壹。紋樣象征古代傳說中壹種貪食的兇獸饕餮的面形,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壹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壹名稱。

龍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壹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壹長體軀與壹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裏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為壹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裏,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幹,下有壹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卷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龍的軀幹作卷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卷曲,畫此龍形卷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雙體龍紋

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

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幹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余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彜或方鼎口沿上。

交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幹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幹有規律的向同壹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壹起,成多疊式的。《儀禮·覲禮》:“載龍旗弧韣乃朝。”鄭玄註:“交龍為旗,諸侯之所建。”《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註:“諸侯畫交龍,壹象其升朝,壹象其下復也。”是交龍為龍交纏的圖象。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夔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圖案表現傳說中的壹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壹角壹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壹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壹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壹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壹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蛇紋

青銅器上的壹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壹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

蟠蟲離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圖案表現傳說中的壹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鳥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裏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壹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玉器系:

許多古玉器上都會琢上壹些花紋,這些花紋稱為紋飾,每壹種紋飾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紋飾對古玉的斷代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各種紋飾使玉雕藝術品顯得更加精致華貴,使人愛不釋手。以下介紹壹些重要的古玉紋飾:

谷紋:形狀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其實谷紋是谷物發芽葉的樣子,它象征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春天的盼望。谷紋起源於戰國時期,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宋代和清代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戰國和漢代,谷粒排列稀松,不飽滿,摸上去不“紮手”,是後仿的可能性較大。

渦紋:是圓形的幾何圖案,在壹個圓面上飾有類似水渦紋線條的紋飾,此紋飾結構與金文中的明字結構完全相同。渦即為光的意思,而光必發自火,古時候記載有“火似圈”,所以渦紋實際上是壹團火的形象,它始於商周,盛行幹漢代。

獸面紋:獸面紋是獸類動物的頭部圖案,有牛、羊、虎等多種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構成,它們有首無身,故叫獸面紋。盛行於商周,是圖騰的代人類對動物崇拜的遺風,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雲雷紋;

雲雷紋或稱雷雲紋,是以連續的回旋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簡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簡稱為雷紋,雷雲紋盛行幹商和西周。

蠶紋:垂體屈曲,頭圓,兩眼隔突出,多用於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裝飾,盛行幹商代和周代。

螭紋:頭部似貓而嘴較方,耳為“幾”形下叠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無角,五宮生動,眼睛較大,眼球凸起且圓,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還有的螭嘴細長而似錐,細身肥腰,尾部為卷絲狀或分叉卷向兩側。漢代較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韻與漢代相去較遠。

勾雲紋:勾雲紋有兩種,壹種是陰線碾琢的小勾雲紋,另壹種是減地凸起的勾雲紋,勾雲正反相連,排列密實,這兩種勾雲紋均流行於戰國至漢代,宋代以後仿制的勾雲紋較大,排列疏散。

柿蒂紋:顧名思義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壹樣,四瓣或五瓣,這壹類紋飾多使用幹戰國玉器上,在漢代的玉劍首上也常有發現,在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

蒲紋:蒲紋是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說文》解釋蒲:“蒲草,可為度也。”後人將這種雕琢排列有序的紋飾稱為蒲紋。蒲續流行幹漢代,宋明之間也有少量制作,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碾法幹凈利落,後代所仿制的分割線壹般較小,且較毛糙,紋飾較小不大氣。

山形紋:其形狀如“丁”字,兩端俏不卷,正反勾連,僅見於漢代。

乳丁紋:乳丁紋在玉器上琢出壹個個排列有序的圓點,稱之為乳丁紋,乳丁紋有可能是由谷紋變化而來的,出現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較少見到,明代使用較多,多裝飾於玉璧和器皿 。

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壹種貪食的惡獸,形狀如同兇猛威嚴的獸面。《左傳》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琢於玉器上的饕餮較少,流行於西周至戰國之間,多為壹兇猛威嚴之獸面,僅有眼睛、鼻子,而無下巴,其含義可能是戒貪吧。清代乾隆年間有少量的仿制品。

弦紋:弦紋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兩條半弧線構成之圖案,通常稱之為弦紋,弦紋流行的年代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間仍有制作。

蟬紋;為壹蟬形,因年代不同變化亦較多。蟬代表著永生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多用於隨葬用的含蟬。也有少量的佩蟬和帽蟬。蟬紋從西周到清代,歷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漢代為最佳 。

寶相花紋:寶相花不是壹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蓮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態特點,綜合構成的壹種象征吉祥的花紋,它與 佛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系,在唐宋時期廠為流行。

蔓草紋:蔓生的花草構成活潑飽滿的紋飾,帶有壹種歡樂的色彩,由於它連綿不斷的造型特點,人們賦予它連綿不絕的吉祥內涵,蔓為帶狀諧音“萬代”,流行於元代至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