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曲”,是我國壹種古老的戲曲聲腔和劇種,現又稱為“昆曲”。
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戲曲之壹,尤其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
昆曲於公元14世紀起源於中國蘇州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改良後走向全國。自明朝中葉以來,它統治了中國戲劇近300年。
昆曲集唱、舞、武於壹體,以其字典典雅、臺詞委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在昆曲中,鼓和宴控制著演唱節奏,曲笛和三弦是主要伴奏樂器,其演唱發音為“中州韻”。2001,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掛件玩法
墜子戲是河北省深澤縣和安徽省宿州市的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墜子戲起源於中國曲藝和戲曲之鄉蕭縣。以曲藝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了京劇、豫劇的壹些表演方法,包括獨唱、對唱、多人唱;
唱腔流暢委婉,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流傳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它的足跡。
2008年6月7日,由河北省深澤縣和安徽省宿州市聯合申報的“吊腳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ⅳ-97。
3.粵劇
粵劇,又稱“粵劇”或“大戲”,是廣東的傳統戲曲之壹。它起源於南戲,流行於兩廣及港澳地區。海外講粵語的華人社區也時有演出。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出現。它是集唱、讀、玩、音樂家的音樂、舞臺服裝、抽象形式於壹體的表演藝術。粵劇的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
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淮劇
淮劇又稱江淮戲、淮劇,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發源於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何麗霞地區,發源於現代上海,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淮安)和揚州府壹帶,由農民號子和田歌的《苗強》、《楊渺調》發展而來的說唱形式“門嚷”在當地民間流行。壹人獨唱或兩人對唱的形式稱為“二克子”,只用竹板擊掌。
淮劇之後,結合蘇北民間的“香戲”進行表演,再受徽劇、京劇(通稱為徽家客)的影響,逐漸豐富了唱腔、表演和劇目,從而形成了淮劇。
2008年6月,由上海淮劇團和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65 438+01 5月,江蘇省淮安市和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準,擴大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65438+2005年6月,揚州市寶應縣經江蘇省政府批準,入選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川劇
川劇,俗稱川劇,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省的漢族地區。它是壹種融合了五種聲樂藝術的傳統戲曲,即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檀溪(即梆子)和四川民間花燈戲。?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劇之壹,流行於四川東部和中部、重慶以及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創造和傳承的藝術瑰寶。
川劇由五種曲調組成:昆曲、高腔、胡琴曲、檀溪曲和燈調。川劇分為、蜀聲、擔、花花、醜角五個行當,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系統的武術程序,尤其是“三小”,即醜角、蕭聲、肖丹的表演最具特色。
在戲劇表現手法和表演技法上有許多傑出的創造,能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戲曲虛實並存、寫意的審美特征。2006年5月20日,川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