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足少陽膽經簡介

古籍中的足少陽膽經簡介

足少陽膽經為十二經脈之壹。代號GB。與足厥陰肝經相為表裏。五行屬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人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本經從外眼角瞳子髎開始,向上到額角下行到耳後,沿頸旁走到手少陽經之前,到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淺出耳前,到達外眼角後方;它的另壹條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動脈部,會合手少陽三焦經到目下,向下經下頜角、頸部,與主幹在鎖骨上窩處會合,由此下向胸中,貫穿膈肌,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裏,淺出於腹股溝動脈處,繞過 *** 毛際,橫行進入髖關節部;它的直行主幹,從鎖骨上窩下向腋部,經胸側、浮肋,與前支經脈在髖關節部的環跳會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下向腓骨頭之前的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邊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它的另壹支脈,從足背分出,沿第壹、二跖骨之間,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回過來貫穿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中,經氣由此處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足少陽膽經***44個穴位,原穴為丘虛穴,絡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蠡溝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側面,29個穴位在臀、側胸、側頭部。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計有: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足少陽膽經發病的主要表現為肝膽疾病、頭面五官疾病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口苦、噯氣、心窩及脅下痛、寒熱往來、瘧疾、偏頭痛、目痛、耳聾、瘰癧、腋下腫。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本經腧穴可主治病癥頭面五官病癥、神誌病、熱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口苦、目眩、頭痛、頷痛、腋下腫、胸脅痛、缺盆部腫痛、下肢外側疼痛等。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

詳見百科詞條:足少陽膽經 [ 最後修訂於2017/2/10 10:43:10 ***745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