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帶說明的是,龍母傳說有眾多版本,近年有專家經研究指出:其起源可能就在今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明山地區。在那裏,流傳著“三月三,龍拜山”的傳說,講述的故事與珠江流域地區的龍母故事非常相似,但更為確切。例如故事中的龍也是從蛇化身而來,蛇的名字就叫做“特掘”。蛇在母親死後,將母親埋葬在大明山上。蛇的孝舉感動了上天,因此允許它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去拜祭母親,由此便有了“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大明山區的地理環境與故事的背景極為吻合:背靠大山,附近有深潭和貫通大河的河流;而且,也是重要的壹點,大明山地區“特掘掃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的特色,它的地點、人名都是壯語中的詞匯,像“特掘”在壯語中就是“禿尾巴”之意。所以,大明山的“特掘掃墓”很可能就是珠江流域龍母與掘尾龍拜山故事的最原始版本。
無獨有偶的是,掘尾龍拜山的故事在我國北方也有類似版本,那就是“禿尾龍老李”的故事。筆者家中藏有壹本老版小人書,講述的就是“禿尾龍老李”,可惜因為保管不善,故事的開頭與結局都缺頁了,幸好可以從古籍中尋回詳細的故事。在清代袁枚所作的《子不語》中,有如此記載:
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壹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後數年,其母死,殯於村中。壹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壹大墳。又數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後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
袁枚所記敘的禿尾龍故事,與“掘尾龍拜山”甚為相似。如都有母親哺乳、斷尾、葬母、祭母等情節。不同的是,掘尾龍拜山的傳說自先秦時代就已有流傳,而“禿尾龍老李”則於清代方才開始流傳。而從傳播區域對比,“禿尾龍老李”的流傳區域顯得更大。除了山東壹帶外,東北三省也有關於禿尾龍老李的傳說,據說這和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有關。因此,禿尾龍老李的故事也有了新的情節發展,如“大戰黑龍江”講述的是禿尾龍老李趕跑危害百姓的小白龍並坐鎮黑龍江的故事;而“祭母”則演化為鎮守黑龍江的禿尾龍老李因公事在身,每年只有壹點時間回家給母親上墳,由於時間緊迫,所以來回都是雷鳴電閃、風暴雨狂……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壹種天氣現象的別稱: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聯想到是掘尾龍拜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