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劉澤華的《中國的王權主義》《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劉澤華的《中國的王權主義》《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是劉澤華教授的壹部新作.全書37.5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這部著作以中國古代王權作為研究對象,以壹系列基礎性研究為支撐,著重考察"王權支配社會"這個傳統社會與思想的特點,為讀者提供了壹個剖析王權主義的完整的學術構思.

"王權主義"是劉澤華教授對中國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的提綱挈領的概括.馬克思曾以"行政權力支配社會"來論說法國中世紀的特點.這個斷語在今天看來依然是精辟的,符合客觀歷史事實的.專制主義和君主專制制度是壹種世界性的社會歷史現象.在歐亞大陸各民族,各地區社會文明史的壹定歷史階段,都曾出現過"行政權力支配社會"的現象.如果說西歐中世紀"行政權力"的化身是各級封建領主,那麽中國古代社會"行政權力"的化身就是"王權"(君權,皇權等都是王權的同義詞).中國古代王權的主要構成是行政權力,王權對社會的支配實質是行政權力支配社會.劉澤華教授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王權支配社會".因此,他使用"王權主義"這個概念來概括中國古代社會的控制和運行機制."王權主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壹是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二是以這種權力系統為骨架形成的社會結構;三是與上述狀況相應的觀念體系.

王權主義這個概念既不是指社會形態,也不限於通常所說的權力系統,這壹點務請讀者予以註意.劉澤華教授認為,從歷史的總過程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的基本形態.這是最基礎性的看法.用經濟關系解釋社會現象的合理性和意義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要回答"這個社會何以是這樣"時,必須著眼於分析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生產關系.然而要回答"這個社會的主導力量是什麽",就涉及到具體的社會運行機制問題.在中國古代特定的社會形態範圍內,許多具體的經濟利益問題不是通過經濟方式解決的.作為基於社會經濟又超乎社會經濟的壹種特殊存在,王權長期成為社會運動的主角;在各種社會權力中,王權是最高權力;在社會的諸種結構中,王權體系居於主導地位;王權崇拜成為思想文化的核心;權力的分配決定著社會經濟分配,社會經濟關系的主體是權力分配的產物.因此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時,從王權的角度解釋各種社會現象更直接,更具體.

據我的理解,劉澤華教授的基本思路是:由於"王權"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綱領性的作用,這是壹個歷史事實,因此用提綱挈領的"王權主義"作為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指導性思路才可以使各種研究成果更加切近歷史事實.這就是說,"王權主義"這個概念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各種重大歷史現象而設定的,而這個主觀判詞又是從歷史事實中概括出來的.

《中國的王權主義》壹書***分四章,每壹章單獨構成壹個分析單元.

"第壹章王權支配社會"著重討論"君主專制帝國是政治支配經濟運動的產物"這個命題.中國的帝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定型於秦漢時期,此後傳延兩千余年.據我的理解,劉澤華教授從三個層次分析了王權對經濟運動的支配和影響:第壹個層次是政治因素在第壹批封建貴族和地主產生過程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和政治權力再分配在封建地主再生之路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個層次是政治因素在第壹代小農形成中的決定作用.第三個層次從帝王"以天下恭養"和官僚貪汙的普遍性看權力掠奪,權力侵占等社會財富分配的特殊方式.由此可見,政治權力在封建經濟關系的形成,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壹定歷史條件下甚至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帝國的超經濟強制和權勢者的瘋狂掠奪則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由於專制權力幹擾,破壞了簡單再生產規律和價值規律,從而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和遲滯.王權對經濟運動的支配是行政權力支配社會的重要表現.由此而形成的經濟關系,權力體系,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社會控制和運行機制,又反過來為王權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撐.

在第二章,劉澤華教授著重論證了這樣壹個觀點:"政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體".他從戰國百家爭鳴與王權主義的理論發展,秦始皇皇帝觀念的世代沿襲,王權主義政治文化的總體特征,帝王對"學"與士人的控制,政治與思想的沖突等幾個層面和角度,分析並揭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政治性.

第三章是王權主義各論.在這壹章,劉澤華教授分別剖析了幾種與王權主義密切相關的思想文化現象.本章各節通過分析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人文思想的具體表現,揭示了其王權主義的基本導向;通過分析君主名號,帝王尊號的政治文化意義和臣民卑賤論的特點等,揭示了王權的壟斷性和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通過分析儒家的人論,揭示了儒家"人道"原則和理想人格的王權主義屬性;通過分析儒家理想王國的特點,揭示了儒家政學說的專制主義歸宿;通過分析民本論的思維方式和政策原則,揭示了君權至上與民為國本的互補關系;通過分析聖人無我論,揭示了聖王專制的幾個特點;通過分析傳統國民主奴綜合性格,揭示了在王權主義控制下所形成的社會人格的特點.

在第四章,劉澤華教授專題研究了政治哲學與王權主義問題,如天人合壹與王權主義;王,道相對二分與合二而壹;王,聖相分與合二而壹;尊經教條主義與多樣性等.

從上述各章節的內容和思路不難看出,劉澤華教授對於中國古代的王權主義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相當完整的分析框架.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指出的:"我的這本書不是為寫書而寫的,而是二十年來對王權主義問題陸續思考的壹個結集.為了避免重復,凡以前已成書的篇章,原則上不再收入."因此,這本書並沒有囊括劉澤華教授關於王權主義問題研究與思考的全部內容.但是,讀者還是可以從這本集中闡述"王權支配社會"的書中,窺壹斑而見全豹.有進壹步研究興趣的讀者則可通過閱讀劉澤華教授的其他著作而了解更多的學術信息.

《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劉澤華, 汪茂和, 王蘭仲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壹書是1988年首次出版的,當時印了兩萬冊,很快就銷售壹空。由於陰差錯,這本書壹直沒有再印。這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我僅代表作者向天津古籍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謝!

專制權力支配社會在中國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其影響是相當廣泛的,它不僅形成了壹套體制,也形成壹種文化心態。我們要從這種體制和心態中走出來,不是壹蹴而就的。為了走出來,首先要正視歷史,確定歷史轉變的起點。我們經常說要了解和熟悉國情,而歷史就是國情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這本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壹本國情備忘錄。欲了解中國國情者,應該翻閱壹下本書!

目錄 [返回]

--------------------------------------------------------------------------------

引子

壹、君主集權國家的形成與特點

(壹)君主獨裁政體的形成

(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的結構特點

(三)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的基礎

二、君主集權國家對人身的支配

(壹)被征服的人

(二)被控制起來的人

(三)等級中的人

三、君主集權國家對土地的支配

(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權力支配下的個人土地占有

(三)政治權力與土地轉移

四、政治權力與古代社會的階級關系

(壹)權力支配形態下古代中國社會的分層

(二)政治權力在封建地主產生與再生中的作用

(三)專制皇權與封建社會中的小農

五、權力與分配

(壹)“權”與“利”在古代社會中的關系

(二)國家對社會產品的攫取

(三)貪汙——古代社會特殊的再分配形式

六、政治支配形態下的工商業

(壹)官府手工業

(二)官營商業

(三)民營工商業

七、政治權力與古代中國的城市

(壹)軍事,政治與早期城市的起源

(二)政治性的城市——400年不變的格局

(三)政治性城市在社會結構中的功能及影響

八、政治權力與文化

(壹)從“焚書坑儒”到文字獄

(二)“學而優則仕”——知識分子的出路

(三)傳統文化內涵的專制主義

九、君權與社會普遍危機和周期性動蕩

(壹)皇權與社會災難

(二)國家機器惡性膨脹與財政危機

(三)苛政在社會經濟全面崩潰中的作用

(四)周期性的社會動蕩

十、關於幾個問題的思考

(壹)君主專制的必然性與合理性的向背關系

(二)君主專制下人的臣仆化與社會的僵化

(三)民眾的貧窮愚昧與君主專制的互補

(四)沒有制約機構與強諫多悲劇

(五)君主專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