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俄頃文言文

俄頃文言文

1. 藉每之渾,俄而 古文翻譯

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晉書·王戎傳》

籍每適渾,俄頃輒去。版本可能不同,“適”或“之”,“俄頃”、“俄而”的意思是壹樣的。

適(之):到、去……(那裏)

俄頃(俄而):壹會兒。

全句是:阮籍與王渾是朋友。王渾的兒子王戎當時只有十五歲,跟著父親住在公署。王戎比阮籍年紀小二十歲,阮籍也跟他交往。阮籍每次去王渾那兒,壹會兒就離去;路過看王戎,總是很久後才出來。

2. 俄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釋

é

〔形〕

(1) (形聲。從人,我聲。本義:傾斜)

(2) 同本義 [inclined;tilt]

俄,行頃也。——《說文》

側弁之俄。——《詩·小雅·賓之初筵》

俄軒冕。——揚雄《羽獵賦》。註:“昂也。”

於時曜靈俄景。——張衡《歸田賦》

(3) 又如:俄景(偏西的陽光)

(4) 通“峨”。高聳 [high;towering]。如:俄俄(莊嚴的樣子)

詞性變化

--------------------------------------------------------------------------------

é

〔副〕

(1) 短暫的時間,壹會兒 [in a moment;momentarily]

俄而可以為其有矣。——《公羊傳·桓公二年》

俄見小蟲躍起。——《聊齋誌異·促織》

俄,百千人大呼。——《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老人俄死,田宅沒官。——《笑林》

(2) 又如:俄頃時(不壹會兒);俄且(即將,馬上);俄延(拖延,遲延);俄瞬(短暫的時間,轉瞬間);俄刻(頃刻,不長的時間);俄忽(壹會兒,極短的時間)

常用詞組

--------------------------------------------------------------------------------

俄而

é'ér

[and soon] 不久;頃刻。也作“俄爾”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俄爾

é'ěr

[suddenly] 壹會兒

俄頃

éqǐng

[in a short moment] 片刻;壹會兒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俄然

érán

[suddenly] 忽然

俄然消失

3.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原發布者: *** 亞

朝三暮四文言文

篇壹:朝三暮四文言文

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①,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損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俄而⑥匱⑦焉,將限⑧其食。恐⑨眾狙之不馴⑩於己也,先誑(11)之曰:“與(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眾(16)狙皆起而怒(17)。俄而曰:“與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③心:心意。

④口:口糧。

⑤欲:欲望,要求。⑥俄而:壹會兒,不久。

⑦匱:不夠。

⑧限:減少。

(12)與:給。(13)若: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

(16)眾:所有的。

(17)起而怒:壹起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18)朝:早上。

練習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損其家口(損失、減少)(3)充狙之欲(滿足)(4)眾狙皆伏而喜(馴服、服服帖帖、趴下)2、養狙之人是怎樣使獼猴們滿意的呢?(用自己的話概括)答:原來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顆芧,後來早晨四顆芧,晚上三顆芧。總量沒有變,只是調整了壹下早晚的量。

3、從本文中妳收獲了什麽道理?答:*要善於透過事物表面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應該看到其實質。4譯文

4. 翻譯文言文: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希望您能采納

1:葉公壹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

2:不壹會兒,又見壹個人,渾身濕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來,大喊著“有鬼”,也跑進做糕人家中。兩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隨即不覺大笑起來。

Ye, the dragon lover, was far from flattered. On the contrary, he was so frightened by the dragon's visit that he took to his heels and ran away as fast as he could.What Lord Ye loved was not the real dragon, but something that merely looked like a dragon。

5.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白話釋義:

宋國(今商丘)有壹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

眾多獼猴壹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又說:“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此文出自春秋莊子所著的《齊物論》

擴展資料

文章賞析: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壹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壹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

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壹性。最後不免像猴子壹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壹生壹死、壹得壹失都是壹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麽,也沒有得到什麽。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

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壹會兒倒向秦國,壹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

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人們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寫作背景: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

《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齊物論》還綜合了慎到、公孫龍及老子諸家的學說,則此論產生之最早時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的成書之前,《慎子》與《公孫龍子》大約成書於秦漢以前的戰國晚期。

而《老子》書的著作年代則說法很多,然大多數人皆傾向於成書在戰國時期。《齊物論》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中的內容,則其著作年代,必然在這些書之後,再早也不會早於戰國晚期。

綜上所述,《齊物論》的成書年代,當是在戰國晚期以後,漢初寫作的《 淮南子》成書之前,定為秦漢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