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學三境界對我的人生啟迪

文學三境界對我的人生啟迪

 國學大師王國維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壹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壹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壹段異樣的光輝”。

王國維綜觀古今中外成功者的經歷,發現他們的境況雖然千差萬別,但有其***同的特征,這就是他在其著名的《人間詞話》中所概括的“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句話分別引自宋代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辛棄疾的《青玉案》這三首詞,原意是表達思念、離愁、等待的。王國維別出心裁,對形象思維的這些句子予以邏輯概念的升華,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新意:誌向、決心、意誌和經歷,最後達到繁花盛開、碩果累累的佳境。細想起來,的確如此。哪壹位成功者的背後不書寫著壹部艱辛的奮鬥史呢?!

誌向,是成功的起點,所謂“有誌者事竟成”,沒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雄勃誌向,大業將從何談起?不過,只有誌向,而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實現誌向的決心,那就只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有了誌向和決心,事情僅能算是有了個良好的開端,更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就是為促之實現的百折不撓的意誌,肯於“眾裏尋她千百度“,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當然,這可能是壹段極其枯燥甚至令人沮喪的歷程,但不經過這樣的歷程,又怎能獲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成功喜悅妳?因此,揣度思量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對有誌於成才者不無啟迪。人的生命似洪水奔騰,不遇島嶼與礁石,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因此,每壹個渴求成功的探索者,都要有直面挫折的心理準備,只有勇於面對挫折,不屈不撓,才有希望獲得成功。

無獨有偶,尼采《蘇魯支語錄》說:“讓我告訴妳們精神的三變: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化為猴子,猴子怎樣變為嬰兒。”劉墉認為,尼采的“精神三變”,對應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兩者之間有許多類似之處。

有句歷史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求的就是壹種抱負,自然也是壹種人生境界。它是儒學的精神指向,影響了我國幾千年來無數的讀書人,以此塑造了知識分子的風骨,並給知識分子烙上深深地印記。《論語》:“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許就是孔老夫子的人生境界。

而孟子為他心目中的“大丈夫”立了三項標準,或許也可稱之為他的人生三境界,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壹個人如果真能做到這三條,可謂無愧於天地,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了。

偉人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壹文中說:“壹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應該是***產黨人不可或缺的境界吧!

人生之境界說很多,但似乎偏好“三境界說”。如豐子愷先生評弘壹大師人生三層之說∶人生的第壹層境界是喜怒哀樂,即生活;第二層境界是琴棋書畫,即藝術;第三層境界是生死隨意,即靈魂。

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壹朝風月”。

當代社會學者周國平也曾提出過“人從簡單到復雜再回歸簡單”的人生三重境界。年幼時單純無知,少接觸社會,腦子很單純,等到成年後,應對人情世故,處理的關系極多,要做的事也多,思想自然變得復雜了。老年後,世事皆經歷,風雲看淡,很多無用的東西從生活中被除去,思想回歸到簡單。但這種簡單不是單純無知,而是壹種心靈的凈化和人生感悟的提升。

還有人用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壹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壹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麽就是什麽,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人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麽。人到了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壹切的壹切都是人的主觀意誌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壹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壹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麽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壹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壹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裏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壹生.勞碌壹生,心高氣傲壹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練,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妳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壹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這也許都是因了王先生的影響,以至推崇王國維三境界論的很多,仿效“三境界”劃分法的也很多:比如“知之、好之、樂之”;“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知、為己、為人”;“理想、事業、愛情”……琳瑯滿目,數不勝數。人生之境界,見仁見智。

時下,有壹個最通俗戲謔的三境界說:“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這俗則俗矣,未免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最好的境界。試想,壹個人吃睡不愁,還能笑得出來,這該是多少人艷慕而又不可多得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