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1644——1699),棟鄂(東阿)氏,隸滿州正紅旗,遼陽人,後金五大臣之壹、額駙何和禮的四世孫。康熙十五年(1676),彭春加太子太保銜,授正紅旗蒙古副都統,協助都統分掌滿、蒙、漢二十四旗之政令,並管理戶口、生產和訓練。
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發動破壞國家統壹的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彭春隨平叛的清軍南下,在戰鬥中功勛卓著。
17世紀40年代,沙俄開始武裝入侵我國東北地區,在黑龍江流域進行劫掠和騷擾,並侵占雅克薩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後,決定對沙俄的侵犯活動進行自衛反擊戰爭。
經過充分的準備,康熙帝令彭春等統領水陸軍3000多人,裝備20門紅衣大炮,向雅克薩城進軍。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月二十三日,在康熙帝致沙皇的信件、彭春給雅克薩城俄軍的咨文中要求俄軍立即退出雅克薩城遭到俄方無理拒絕後,清軍開始包圍雅克薩城。二十五日,清軍阻攔俄軍的增援部隊,在戰鬥中斃傷敵軍40余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緊接著,彭春指揮清軍用紅衣大炮猛烈轟擊城內俄軍,同時把勸降信射入城內。在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之下,俄軍頭目托爾布津首先投降。彭春將撤出雅克薩城的俄國人700余名,安置在額爾古納河口;把要求留在中國的俄軍45名送到璦琿;同時將被俄軍扣押在雅克薩城的中國索倫、巴爾虎族同胞160多名也解救出來。這樣,彭春指揮的第壹次雅克薩之戰以勝利告終。
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軍又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二十八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正式劃定兩國東段國界,在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是中國的領土。在清軍取得雅克薩保衛戰的勝利之後,康熙帝立即親自部署了反對準噶爾丹貴族分裂勢力的鬥爭。康熙二十九年(1690),彭春率領的右翼清軍出喜峰口,到達烏蘭布通(內蒙古支什克騰旗境內),結果叛軍敗退。
康熙三十五年(1696),彭春再授正紅旗蒙古副都統、參贊軍務,受命率軍截擊叛軍首領噶爾丹的退路。清軍與噶爾丹在昭莫多(蒙古肯特山南)相遇。激烈的戰鬥,從中午壹直打到晚上,噶爾丹支撐不住,僅引數騎逃去。這壹戰,清軍基本上殲滅了叛軍的力理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清軍還師以後,清廷以護衛驍騎18名戰死而未收其骨骸為由,將彭春交刑部議處,但因其功績,而免其罪。康熙三十八年(1699),彭春因病解除職務,不久死去。葬於五頂山棟鄂(東阿)氏墓園,俗稱皇姑墳,在今遼陽市西大窯鎮公安堡村北。園內有滿州都統彭春誥命碑,於1978年移存到遼陽博物館,是研究清初歷史和彭春事跡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