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盧氏家譜

盧氏家譜

姓氏來源:

盧,商音。範陽郡。系出姜(子牙)姓。齊文公之子子高之孫,食采於盧,因氏焉。

註:範陽郡,即現河北省定興縣,三國魏黃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治所在涿 縣,(今河北省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為郡。隋開皇初廢。另外,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幽州為範陽郡,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乾元年(758年)復改為幽州。同壹郡望姓氏為鄒、盧、祖、燕、簡、鄢。

系出姜姓者又有許、呂、章、齊、紀、強、邱、高、丁、崔、封、鈄、厲、戎、賴、逄、申、酈、尚、柴、充、連、文、聶、查、淳於、申屠。

姜:商音。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系出神農氏。神農氏生於姜水,因姓姜氏。黃帝時,神農氏子孫,世主太嶽之祀。周武王封呂望於齊,以主太嶽,復賜姓姜氏。

以下是壹個偉大的姓的介紹----盧

壹、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賜以祖名為氏,因此名為高傒,並將高傒封在了盧,其後裔有以盧為氏。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誌。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壹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範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北宋初,後周忠臣盧琰,為保柴榮血脈,將其子柴熙誨收在膝下,取名為盧璇。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陜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布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壹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範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壹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範陽郡,盧氏便以範陽稱,俗稱"範陽盧氏"。之後,範陽盧氏歷代顯赫,壹舉成為"四海大姓"之壹,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壹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壹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壹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壹眼。 2、郡望 範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四、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壹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壹,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余戰,斬敵千余,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唐代有盧氏宰相8人:盧冏、盧承慶、盧翰、盧邁、盧慎、盧杞.

祖 籍:直棣順天府(現北京市)密雲縣牛魯山人,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前後),由始祖盧德春遷於山東武定府商河縣城東五裏許盧家河溝。

自十八至三十三世因襲排字為:

基修本立 永培克紹 家傳世延 福興慶昭

前十七世(直系)字名為:(括號內為大約生活的年代)

德春(成化)——中(弘治、正德)——玉璧(嘉靖)——失諱(萬歷)——失諱(明末)——失諱(清初)(遷居安家)——七世(天聰、崇德)——失諱(順治)——失諱(康熙)——天朋(康熙)——成(雍正)——克儉(乾隆)(再遷安家)——緯(嘉慶)——光鰲(嘉慶、道光)——塤(道光)——峻峰(鹹豐、同治)——仁堂(光緒)——

自十八世起:

壤基: 誥修: 本福(7)

諺修: 本平(1)

本祥(3)

本玉(5)

堂修: 本和(2)

本瑞(4)

本勤(8)

本才(9)

庭修: 本勝(6)

壟基: 恪修: 本海(12)

本士(13)

立昭(4)

本武(14)

永修:

和修: 本德(10)

本江(11)

立強(5)

本明(15)

立勇(1)

本亮(16)

立才(2)

立勝(3)

二世次支“庸”遷居山東禹城黎吉寨。

十世“彥梓”(六世大公後,其自身為十世)遷居東關,因襲“呂”姓。

六世***有四公:

大公後代:(其它略,彥梓壹支如下)

彥梓、失諱、國、(單字)、仁、(單字)、山、明、基、修、------

二公後代:(因襲排字)

長支:(十世起)誌、國、大、守、(單字)、毓、秀、明、基、修、------

二支:(十世起)天、(單字)、克、(單字)、光、(單字)、峰(或揚)、堂、基、修、-----

三支:(十世起)誌、國、大、守、(單字)、毓、秀、明、基、修、------

四支:(十世起)失諱、國、(單字)、守、(單字)、毓、秀、明、基、修、------

五支:(十世起)失諱、望、哲、守、思、(單字)、學、明、基、修、------

三公後代:(因襲排字)(九世起)

可、(單字)、國、(單字)、守、

洪、(單字)、守、

子、(單字)、守、(單字)、毓、學、景、基修--

四公後代:(因襲排字)(十世起)

失諱、國、(單字)、守、(單字)、文、學、明、基、修-----

東關大公後:(略)

安 家: (即本支)(略)

時 家 莊:(十世起)失諱、國、(單字)、誌、(單字)、清或占、學、景、基

修、------

沙河西盧家:(九世起)澤煥、承、(單字)、

文、建、子、誌、(單字)、方、(單字)、鳳、殿、修、

祖、基、修、

姜 家 莊:(十壹世起)良、天、誌、海、亭、揚或山、(單字)、基、修、-----

朱 家 窪:大公後(十三世起)秉、子或文、丁、邦、濟、廷、基、修、------

二公後(十三世起)代光、宗、誌、(單字)、景、基、修、

文、振、

郭 家 庵:(十三世起)誌、(單字)、毓、學、景、基、修、------

本譜歷經五百余年,傳代近三十世,至十八世始統壹排字,於道光十九年(1840)、道光二十五年(1846)、同治五年(1867)、光緒十二年(1887)分別重修,十三世孫守元於嘉慶十五年作敘。譜中載官位至“佐郎成章”、“修職部”、“教諭”、“優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