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琉球登上五彩樓,他演奏了壹首略帶新意的羽調《五彩羽衣》。他的聲音很好聽,仿佛天籟壹般,每個人都被他吸引。
東城的人更是歡呼雀躍。他們認為西城絕對是不可比擬的。結果,第二天,西施也建起了壹座彩樓,壹個年輕的姑娘抱著琵琶緩緩走出來。她走到彩樓前,慢慢地放了壹首《祈雨》,原來是新曲。
姑娘輕輕彈著琵琶,彈撥時發出如雷的聲音,不壹會兒又似小雨,引人入勝。
劉伉很震驚,因為當時的燕樂已經開始衰落,人們很少生產新的燕樂大曲,大多是沿襲唐朝的老歌加以改造,汴梁城的百姓也很少聽到新歌。結果這姑娘不僅創作了新歌,而且還彈得這麽好聽,可見其功力不壹般。
康琉這才知道幕後有人,人外有人,他走上西市色樓,態度十分恭敬。康琉投降拜姑娘為師,姑娘接受了他,不僅教會了他很多琵琶演奏技巧,還教會了他創作欣彥音樂的能力。劉伉連續學習了幾年,終於成為宋代燕樂演奏和創作的大師。
據古籍記載,宋初焦芳演奏的大曲既有涼州曲、益州曲、水調曲、劍氣曲等唐代老歌,也有平陰普天樂、宇宙河湟根、吹壹丁等宋代新曲。
宋代大曲的完整形式仍由序、曲、斷三部分組成。而宋人並沒有全部采用唐大曲的龐大結構,經常使用其中的壹部分,稱為“挑遍”。至於宋人所造的新音,如博美大曲、采蓮大曲、水貂頭等,幾乎都是“采遍”,每首歌的具體結構也各不相同。
宋代大曲的歌詞是長短句。宋代著名學者陳增認為宋代大曲短語的句法結構更為復雜,曲調更為細致。宋代也出現了壹些新的大曲作品。據古籍記載,宋初焦芳演奏的大曲有40多首。
宋代大曲最大的特點是不僅發展了占主導地位的歌舞大曲,而且產生了許多新的音樂品種,使大曲聲樂和器樂全面發展,成為現代音樂的基礎。
到了宋代,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以市民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娛樂場所,當時稱為“瓦市”、“勾欄”。“瓦市”和“勾欄”都在城裏,不僅從事貿易,還進行民間藝術表演。
如果說宋代以前的大曲幾乎都是以宮廷表演為代表的話,那麽宋代以後的大曲就以“瓦市”、“勾欄”等這些表演,以及後來的“戲樓”、“茶館”為代表了。從歷史上看,宋代的宮廷大曲壹直無足輕重。所以宋以前的大曲史幾乎就是宮廷音樂史,宋以後的大曲史就是市民音樂史。
宋代的“瓦市”,又稱“瓦舍”、“瓦子”,是指在城市的露天場地上形成的交易市場。“瓦市”中有多個“坎棚”,即用繩網或草圍起來的簡易表演場地,有的“坎棚”中心有低矮的欄桿將觀眾與表演者隔開。這種坎蓬叫“勾欄”。
在勾欄表演的藝術作品種類繁多,包括大曲、唱腔、鼓詞、朱功曲調、雜劇等。這些都是宋以後的大曲新品類。
普鳴和唱法都是藝術歌曲,普鳴是壹種取現成的靈曲小詞,表演變奏和變調唱出的大曲。為了掙錢,挑選壹些流行歌曲,組織成同壹個宮調,前有引子,後有結尾,大曲的歌詞從頭到尾只用壹個韻。換句話說,妳唱的是壹宮壹韻多曲有始有終的大曲。
這期間選唱的曲調有破歌、純歌、扇子歌等。,這些曲子就成了曲牌。唱歌掙來的伴奏樂器是笛、鼓、板。要靠唱歌掙錢,首先要把屈牌組合在壹起,這樣就產生了壹種新的音樂結構。
鼓詞和朱功曲調都是說唱,它們的說和唱都要圍繞壹定的故事內容。而鼓詞的音樂比較簡單,往往是同壹個曲調反復唱,但有伴奏,可以減少壹些單調。
宋代大曲中的朱功調較鼓子有了很大的進步,它是由公元11世紀北宋汴京“勾欄”藝人孔三川首創的。
孔三川所創諸宮調的主要特點在於大曲的結構,將同壹宮調的壹些曲調組合成壹組,但每組的宮調不壹樣,故稱諸宮調。它的曲牌來源於當時的唱腔、歌詞和民歌。
顯然,諸宮調是在宋代大曲的基礎上再創造的,諸宮調的伴奏樂器與大曲相同,如笛、鼓、板等。
更值得註意的是,朱功曲調對這些曲牌的運用並不是壹成不變的,有時會根據內容的需要在不同的方面有所突破,如變奏、句式的變化等。這是宋代大曲基本曲牌的變異。
諸宮調在曲牌結合、宮調轉型、風格轉變中的整體創造,為我國大曲發展史樹立了新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