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年(1178),石昊又當上了宰相,渴望成為賢人,下定決心起用朱。
?石昊,明州(今浙江寧波)人,生於北宋崇寧五年(1106),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進士。當宋高宗決定成為繼承人時,石昊是王宓大學的教授,並幫助趙昚成為王子。宋孝宗(趙昚)即位後,石昊積極支持嶽飛平反,並很快被提拔參與政務。隆興元年(1163),任尚書右仆(右相)。當時,張浚等人主張北伐,而石昊等人則為北伐辯護。宋孝宗上諭直接下令張浚北伐。石昊認為軍事決策繞過總理,需要總理的使用。為了維護首相的權威,他辭職了。惜春五年(1178),石昊復職為尚書右侍郎。與、史、祖孫交拜,是南宋世家大族。
石昊以推薦人才而聞名。有人向他建議,朱意誌堅強,不應該在朝中做官,而應該外放。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於八月命令朱了解南康軍隊的情況,並負責向農民提供咨詢。在宋代,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區域是州和郡,它們直接隸屬於中央政府。除了州、縣之外,在重要的軍事地區還建立了“軍隊”。宋朝會分兵,軍隊由平民管理。不會帶兵,只在戰時帶兵。這應該是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壹。
北宋初期,所有的軍隊都是縣級的,到了北宋中期,州級和縣級的軍隊是有區別的。到了北宋末年,所有的縣級軍隊都與郡整合,南宋的軍隊與州平級。
軍隊的最高長官是知軍,稱為“知軍權”,意思是暫時主持地方軍隊。仁主Xi既知南康軍,又對內負責勸農,即既管地方軍,又管民政。南康軍設在江西,下轄幸子(今廬山市)、都昌、建昌(今永修、安義縣)三縣,軍事統治在幸子縣。
朱無意仕途,所以就先告退了。9月,朝廷拒絕接受朱的辭職請求,命令他走馬上任。十月,朱上書奉祠。11月,朝廷再次下令,朱不得被請到神社,直接赴任。12月,朝廷又發布公文,敦促朱就職。
到了六年(1178)年底,在朝廷的強烈要求下,朱不得不離京赴任。赴約前,朱又去了壹趟祠。朱走後不久,朝廷又向朱的五夫之家發了壹份敦促文書。
途中,朱還幻想著朝廷會收回他的命令。二月四日到了潛山縣,就待在崇壽寺,等待朝廷對他請寺的答復。陸九淵聞訊趕來迎接。二人致力於探索理學。14日,在崇壽寺,朱再次前往參拜。
三月,朝廷再次敦促朱到以下上任。這時,好友張煒、也給朱寫信,力勸他赴任南康。在朋友的勸說下,朱出其不意地於3月29日到達縣。
此時,距離朱最後壹次擔任同安主簿已經過去了23年。
南康知縣是朱的第壹任地方官,時年50歲。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上任後,立即頒布《致南康軍名單》,頒布三條法令:壹是廣訪百姓,造福疾病;二是讓老人教導管教孩子;第三是說服人民送他們的孩子上學。這三條法令可以概括為“解除民力,加強風俗,鼓勵師風”。
朱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上任後最關心的是教育。朱每隔五天就去給學生們上課,他玩得很開心。在朱的影響下,當地“士風驟變”。
朱以傳播儒學為重要職責,在南康建立了蓮溪寺,由程顥和程頤共享。
濂溪先生是周敦頤,熙寧二年(1069)認識南康軍,與中國廬山很合得來。熙寧五年(1072),辭官退居廬山蓮花峰,建蓮溪書屋,將門前小溪命名為“蓮溪”,並將母親的墳墓移至住處附近。熙寧六年(1073),卒於濂溪書店,享年57歲。
九江市為了紀念周敦頤,修建了濂溪墓,建立了周敦頤紀念館,開放了濂溪公園,並將所轄的壹個區域命名為濂溪區。
可見,朱在當時的南康軍中建立蓮溪先生祠是可以理解的。朱也重視九品中正,設立五賢堂,祭祀陶淵明、劉歡、劉舒、李暢、陳葵。
陶淵明就不用介紹了。劉歡和劉舒是父子。以高風亮節著稱的劉歡,辭官隱居廬山30年。蘇軾、蘇轍、黃庭堅、曾鞏等。都很尊敬劉歡,歐陽修曾經寫過壹首詩“廬山真高”來贊美劉歡。潛心研究歷史的劉舒是《紫同治劍》的副主編。為了當好副主編,他盡職盡責地收集書籍,到處抄寫。因為風濕病,他的右手完全廢了,仍然堅持寫書。估計用左手寫字也引起了眼疾,估計是高度近視。
李昌,南康軍建昌(今永修)人,祐元年(1049)入國子監後,捐書9000卷,創辦第壹所私人圖書館。呼籲成立泉州海運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推動者;編入中國第壹部會計專著《元佑會計誌》。他是蘇軾的密友。他曾經是蘇哲的老板,黃庭堅的叔叔。
陳貴,南澗府沙縣(今福建)人,以申斥蔡京、蔡卞、張盾聞名,晚年定居廬山。
剝開歷史妳會覺得很有趣。朱在南康修建的五賢殿,與同安修建的蘇松寺和寺如出壹轍。
在第六年的夏天(1178),是真正考驗朱統治水平的時候了。今年是大旱之年,從7月持續到11月。
面對災情,朱多次召集、都昌、建昌三縣官員商討荒政,全力救災。已連續發布40個救災標語牌,撥出3萬官方資金購買大米救災。並動員社會賢達,開放陣地,攻堅克難。對救災有貢獻者,將上報朝廷,予以獎勵。
與此同時,朱積極上奏朝廷,宣報災情,請求免除所轄三縣的稅錢,壹個* * *登上了14的寶座。朝廷的回應是免除苗裔全軍四萬七千石。朱還向鄰近的州縣求援,得到了3萬元和65438+10萬石大米。下轄三縣,35個糧庫,設立救災場,受益災民217900人。
朱還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討錢修築南康石堤,不僅解決了許多災民的吃飯問題,也為過往船只提供了安全的避風所。後人為了紀念朱,就把這條堤命名為“紫陽堤”。
在這次救災行動中,朱的領導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七年(1179),朱因為去年的災荒,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二月,春播時節,朱發出《勸農令》,要求農業精耕細作,這是符合當地實際的。
中國以農業立國,歷代都非常重視農業。宋代以後,每年二月十五日,州縣官員下鄉給農民出主意,並發主意紙。但是很多人反感說服農民講大道理,賣弄文采,脫離農業實際。在朱的推動下,南宋以後的勸農運動改變了以往官僚空談說教的作風。
幸子縣令王文林對當時的桑樹種植進行了全面總結,並撰寫了壹部關於桑樹種植方法的專著。朱發行了《沈玉更桑榜》,並重印了的專著給當地農民,使他們掌握了桑樹的種植和扡插技術。
今年2月,讓朱傷心的是,他的好朋友張偉去世了。僅壹年後,也離開了他,從此成了“東南亞三賢”中唯壹的朱。
中國第壹聖山廬山,在南康軍的版圖之內。知道了南康軍,朱自然就和廬山結緣了。除處理公務外,朱與友人遊覽廬山16次,在尖雞關、臥龍崗、醉石、五如寺、古蓮泉、五老峰等地留下墨跡石刻,在廬山13處建亭,修復橋梁四座,修復修建臥龍寺、青團庵、歸來觀等建築,撰寫《廬山雜詠》。
更值得尊敬的是,朱還校勘了《太極通誌》,修訂了《詩傳》,增補了《語孟要》,校勘了《四書章句註》。這些都是朱在南康軍中歷時2年零28天完成的。
惜春八年(1181),三月二十七日,朱被任命為江南西路長平茶鹽官,告別南康。
南康人也沒有忘記朱。為了紀念他,人們樹立了“真儒”牌坊,修建了六老堂、祖廟、二賢廟和紫陽廟。除了紫陽堤,還有紫陽門、紫陽壹回倉、紫陽丹桂、紫陽路。看來南康人民真的很愛朱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