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日瘧簡介

三日瘧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4中醫4病因病機4.2方藥治療4.3關於瘧疾4.4瘧疾的分類5參考附件:1治三日瘧的方藥2治三日瘧的穴位3治三日瘧的中成藥4與三日瘧有關的藥物5古籍中的三日瘧1拼音sān rì nuè

2英文參考Quartan瘧疾[WS/T471—2015寄生蟲病診斷術語]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3西醫三日瘧四日瘧是由寄生在人體紅細胞內的三日瘧原蟲引起的壹種寄生蟲病,由按蚊傳播[1]。主要臨床表現為每兩天發作壹次,有輕度的脾腫大和貧血,尿蛋白頻繁,尤其是感染的兒童[1]。

4中醫三日瘧四日瘧[2]為病名[3]。瘧疾之壹[3]。表示瘧疾病原體深入,元氣衰弱,三日寒熱,揮之不去,疲乏失食,面色?白、脈弱、舌淡、苔薄白是瘧疾的常見癥狀[2]。又稱三陰瘧[3]。

4.1病因病機《黃帝內經·蘇文瘧論》:“有時兩天甚至幾天發作壹次,或渴或不渴,為什麽呢?齊伯曰:“其間邪氣與衛氣侵入六根,但有時互失,不能相聚。所以,休息幾天才是對的。"

《雜病的起源:瘧疾的起源》:“瘧疾三日,即歇了幾日的作者。”

4.2三日瘧的方藥治療《張儀彤寒流行》:“三日瘧,初發於夏秋,宜用陳二去橘皮,加生熟、檳榔、常山,先除痰癮,加穿山甲透經絡;治暑熱郁結,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清熱解暑,宜用當歸、生姜、大棗,前藥無用。如果生命力太弱,只需要修正即可。六王宜加草果、烏梅,四獸宜飲之,亦經此經絡引藥;若元氣下沈,日甚壹日,補中益氣湯,以大劑量生姜大棗為治。比如常山、檳榔、山甲、草果都是葛吉。”

4.3關於瘧疾瘧疾(malaria[2][4])是疾病的名稱[5][6]。參見《太平盛慧芳》卷74。《內經》指的是瘧疾、肺結核;《金匱要略》稱瘧疾[6]。俗稱鐘擺[5]。瘧疾是指由瘧原蟲、惡性毒物或風、寒、夏、濕感染的疾病。過去表現為冷熱、頭痛、出汗、間歇休息、反復發作、長期處於威脅下腫脹[2][7]。多在夏秋季[7]。發作時寒熱交換稱為“正瘧”;但冷而不熱的叫“瘧疾”;但熱不冷而被稱為“瘧疾”;發燒感冒稱為“溫熱瘧疾”;在嶺南因寒熱不清而被稱為“瘧疾”。那些在慢性瘧疾威脅下出現腫塊的人被稱為“瘧疾母親”[8]。

除了辨證用藥外,常山、草果、舒漆、青蒿等。可常加用於瘧疾的治療,並可采用針灸和穴位貼敷[6][9]。針刺治療間日瘧既能控制癥狀,又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嚴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代醫學中的瘧疾大多屬於陽性瘧疾的範疇,有時也像溫熱瘧疾[8]。

詳情見瘧疾文章。

4.4瘧疾的分類由於體質強弱、致病因素、流行特點、表現形式的不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6][9]。

1.按臨床證候分,有風瘧、暑瘧、濕瘧、痰瘧、食瘧、寒瘧、暖瘧、風熱瘧[6][9]。

2.按發病時間分,有間日瘧、三日瘧、陽性瘧、產婦瘧、夜瘧、鬼瘧、暴力瘧、流浪瘧、陳舊瘧、慢性瘧、陰性瘧、陽性瘧[6][9]。

3.根據誘發因素和流行特點,有疲勞性瘧疾、缺乏性瘧疾、瘧疾和流行性瘧疾[6][9]。

4.按臟腑經絡分,瘧疾有五種,三陽經瘧,三陰瘧[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