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如何理解“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論蘇文陵蘭秘典》說:“脾胃為糧倉之官。”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學說》中指出:“脾胃內傷則百病。”可見脾胃並不分離,養脾的同時也要養胃。我當時在脾經值班,所以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傷胃傷脾。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說脾不離胃,胃不離脾,也就是常說的脾胃。中醫的脾胃不是現代醫學解剖學的脾胃。生理病理上,中醫的脾胃包括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了解剖學意義上的脾胃範圍。五行中脾屬土,土在中,兼顧四面,土能生化萬物。脾胃壹陰壹陽,互為表裏,脾胃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蘇文淩蘭密典論》說:“脾胃為糧倉之官,五味出。”把脾胃的功能比作糧倉,我們可以攝取食物,並為全身輸出細微的營養。人以水谷為根本,胃負責接收水谷,脾負責輸送精微的營養物質。可見,脾胃在人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醫認為,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出生後,壹切生命活動都依賴後天脾胃攝取的營養。先天不足可以通過調養來補充,也可以延年益壽;先天很好,後天脾胃不註意調養,久了會生病,會縮短壽命。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後,經過胃的研磨分解,食物初步消化變成食糜,再經脾臟消化吸收,轉化為細微的營養物質。為了完成上述功能,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要相互協調,才能正常發揮作用。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燥,惡燥;脾的運化依賴於胃陽之力,胃的受納依賴於脾陰的支持,不燥不濕,不冷不熱,兩者相輔相成完成運化過程。脾惡濕而濕盛證和胃惡燥而燥盛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胃主濁。食物入胃,經胃分解後必須下行到小腸,才能進壹步消化吸收,所以胃歸和;只有當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水谷的微妙營養才能輸送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所以脾可以促進順利。脾胃位於中焦,是升降的樞紐,其升降影響著各臟腑陰陽的升降。所以脾胃健康,臟腑才能和諧,元氣才能充沛。所以在調理身體的時候要特別註意調理脾胃之氣。脾胃在土中,與其他臟腑關系密切。脾胃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臟對應五行,就容易出現疾病傳變的現象。所以神宅遺書裏有壹句話:“脾胃受傷,四臟無生氣。”脾運化水谷的精微功能旺盛,使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提高,為精、氣、血、津液的生成提供足夠的原料,使臟腑、經絡、四肢、骨骼、肌肉、皮膚、毛發等組織得到充分的滋養。另壹方面,如果脾的水谷精微功能下降,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異常,所以脾被說成是氣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