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代詩人對琵琶的喜愛,琵琶成為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壹般來說,琵琶主要出現在古詩詞的兩種情況下,有兩層意思。
古代邊塞詩是描寫琵琶最多的詩。由於琵琶是從西部邊塞傳入的,詩人借用琵琶的描寫來反映邊塞風光和邊塞戰士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著名的是的《白雪之歌》中的《送別田書記吳回家》。岑參的詩歌壹向以其奇特著稱。這首詩本來是壹首關於雪的送別詩。作者以中國軍帳為背景,歌頌雪:“中國軍買酒飲客,為他奏蠻族琵琶、吉他、豎琴。”詩人把琵琶和另外兩件樂器放在壹起寫,間接傳達了壹種愁弦的景象和“總關山,留舊情”的寓意。琵琶等邊樂器觸動了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思鄉之情。駐守邊疆的士兵只能把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寄托在音樂上。與岑參相似,王昌齡《從軍》雲:“琵琶舞新聲,總留山後。止不住聽亂,高秋月照長城。”琵琶,對於駐軍來說,具有異國情調,容易激起強烈的思鄉之情。那些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園,甚至拋棄了自己年輕女性的軍人是誰?這種“別樣情懷”誰能理解?琵琶可以奏出新的曲調,卻改變不了軍人心中深刻復雜的情感。以田園詩見長的孟浩然也在《涼州詞》中寫了壹首《琵琶行》:“渾紫檀今作筆,使琵琶聲入雲。”胡地去萬裏了,妳可以馬上派明君去。“永別了朋友,在曠野裏,妳所能做的就是彈壹把琵琶。比起“勸君多酒,西出陽關無理由”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人皆知妳”,更能體現邊塞戰士豪邁情懷的,只有琵琶了。與孟浩然《涼州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無非是王翰的同名詩:“夜光杯葡萄美酒,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不笑,古已有幾番戰。“我正要舉杯痛飲,忽然從我的馬上傳來錚錚的琵琶聲,我正要出征。然而,琵琶彈撥的曲調,終究解除了緣愁;琵琶曲引起的醉意和思鄉,直擊我心,使人倒地。”酒醉臥沙場不笑”,也許酒醉臥地很不禮貌,但“古代多少人打過仗”,想到這些誰能笑得出來?戰士們在戰前的緊張中喝酒奏樂,有壹種難以回到壹戰的痛苦,但詩歌用的是英雄的語言。他們真的心胸寬廣嗎?在奢華的場景和優美的文字中,詩人似乎在他們醉醺醺的話語中揭示了士兵們更加痛苦的內心。還有初唐詩人李喬寫的《琵琶行》:“將軍曾作曲,司馬屢為伴。這是胡中樂,西君立即上場。“詩人用琵琶送別好友,表現了對離別的深情。
唐代邊塞詩中,多以琵琶為詠唱對象,抒發報國思鄉之情、送別友人之情和對長期流放的感嘆。此時的琵琶已不再是特定意義上的樂器,而成為了古詩詞中的月、柳、梅花等特定意象,具有相對固定的意義,代表了古代詩人的壹種情懷和追求。
琵琶不僅經常出現在邊塞詩中表達軍人的愛國之情和思鄉之情,而且還出現在詩人的作品中表達對人生經歷的深切贊嘆、對人生經歷的深刻感悟和對青春無常的深刻反思。
晉代劉英《夜啼》:“我離恨遠,夢繞梨花長。藍者記章,臺月,玉鞭斜。綠鏡哭痕袖,紅墻醉墨籠紗。相逢未盡,春思入琵琶。”這首詞委婉地寫出了壹個春夜裏,懷孕的人的思念。上壹部,我用風景來表達我的心情:戀戀不舍,夢悠悠,柳暗花明,月照梨花;眼前的風景很撩人。下篇意在抒情:哭痕印袖,醉墨籠紗;偶爾見面,什麽都不說。最終“春思入琵琶”,將無限相思化作壹縷琵琶的音韻,通過被人聽見,被人聽見,永遠留在心裏。琵琶入詞於末,為全詞增添了無窮魅力。宋代張玉虎在《琵琶亭》中寫道:“潯陽河上,有琵琶月,彭澤門前,有楊柳風。兩賢不相似,雖悲喜不同。”站在琵琶亭旁,思前想後,才能真正體會古人的苦心。從白居易到陶淵明再到張雨湖本人,雖然時代不同,但人生的感嘆又有多大的不同呢?風流才子顏在《清平樂》中唱道:“葉底杏小,閑與琵琶。雪香對著薄紗微微透明,只是壹種精致。酒席獨立,必美。”青杏下,身披薄紗的戀人懷抱琵琶,在輕歌曼舞中悠閑地彈奏。這種情況讓人分不清是杏子嬌嫩,還是梅子嬌嫩,還是自己的愛人更嬌嫩。這種魅力,這種情感,還有那種精細的口感,不禁讓人目瞪口呆!對於同時是散文家、詩人、書法家的大文學家蘇軾來說,什麽都可以放進詩裏,當然琵琶在他的詩裏是不可或缺的。他的《采桑子》寫道:“多情仍多病。在壹個多場景的建築裏,我們在壹瓶酒裏相遇,歡樂回頭,談笑風生。停杯聽琵琶,輕撚,醉面融春色,紅光照江天壹。”在這裏,蘇先生用琵琶和美酒,瀟灑地向人們訴說著人間的滄桑和人生的悲歡離合,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機遇的態度。
我國古詩詞浩如煙海,對琵琶及其音樂的描寫和描述無法壹壹列舉。總之,古詩詞中有太多值得學習的精華。讓我們慢慢讀,仔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