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新世說文言文

新世說文言文

1. 新世說 文言文翻譯

1)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①。

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註釋①晉文王:司馬昭,封為晉公,後又封為晉王,死後謚為文王。

阮籍在世時,他只是晉公。坐席:座位,這裏指滿座的人。

譯文晉文王功勞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嚴肅莊重,把他比擬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開兩腿坐著,嘯詠歌唱。

痛飲放縱,不改常態。(2)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鬥美酒,當與君***飲,彼公榮者無預焉。”

二人交觴酬酢,公榮遂不得壹杯①;而言語談戲,三人無異。或有問之者,阮答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酒;不如公榮者,不可不與飲酒;唯公榮可不與飲酒②。”

註釋①交觴:互相敬酒。觴,酒杯。

酬酢:賓主互相敬酒。 ②“勝公榮”句:是借用劉公榮的話開玩笑。

參看《任誕》第4則。 譯文王戎青年時代去拜訪阮籍,這時劉公榮也在座,阮籍對王戎說:“碰巧有兩鬥好酒,該和您壹起喝,那個公榮不要參加進來。”

兩人頻頻舉杯,互相敬酒,劉公榮始終得不到壹杯;可是三個人言談耍笑,和平常壹樣。有人問阮籍為什麽這樣做,阮籍回答說:“勝過公榮的人,我不能不和他壹起喝酒;比不上公榮的人,又不可不和他壹起喝酒;只有公榮這個人,可以不和他壹起喝酒。”

(3)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穗康①;鐘要於時賢俊之士,俱往尋康。 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②。

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壹言。鐘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註釋①鐘士季:即鐘會,因訪問嵇康受到冷遇,懷恨在心,後借故在司馬昭前誣陷嵇康,嵇康終於被殺害。 ②排:風箱。

譯文鐘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認識嵇康;他邀請當時壹些才德出眾人士壹起去尋訪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樹下打鐵,向子期打下手拉風箱。

嵇康繼續揮動鐵槌,沒有停下,旁若無人,過了好壹會也不和鐘士季說壹句話。鐘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問他:“聽到了什麽才來的?看到了什麽才走的?”鐘士季說:“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4)嵇康與呂安善,每壹相思,千裏命駕①。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②。

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

註釋①“每壹”句:《晉書·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壹相思,輒千裏命駕。”②喜:嵇喜,嵇康的哥哥,曾任揚州刺史。

延:迎接;邀請。鳳:繁體字作“鳳”,是由凡、鳥兩個字組成的。

“凡鳥”比喻平凡的人物。按:呂安輕視權貴,看不起嵇喜這種凡俗之士,所以用這個字來表示輕蔑。

譯文嵇康和呂安很友好,每壹想念對方,即使相隔千裏,也立刻動身前去相會。後來有壹次,呂安到來,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門來邀請他進去,呂安不肯,只在門上題了個“鳳”字就走了。

嵇喜沒有醒悟過來,還因此感到高興。所以寫個鳳字,是因為它分開來就成了凡鳥。

(5)陸士衡初入洛,咨張公所宜詣,劉道真是其壹①。陸既往,劉尚在哀制中,性嗜酒②;禮畢,初無他言,唯問:“東吳有長柄壺盧,卿得種來不③?”陸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註釋①陸士衡:陸機,字士衡,吳人,吳亡後入晉。參看《言語》第26則註①。

張公:張華。博學多才,德高望重,得到陸機兄弟推重。

劉道真:參看《德行》第22則。②“陸既往”句:劉道真在居喪期間仍嗜酒,這是不守禮法的表現。

在魏晉,並不認為這是簡饅、放誕的舉動,可是從吳地世家大族出來的陸氏兄弟仍不能贊同這種風氣。 ③東吳:三國時的吳國,世稱東吳;吳地也稱東吳。

壺盧:同“葫蘆”。譯文陸士衡初到京都洛陽,征求張華的意見,看看應該去拜訪誰,張華認為其中之壹就是劉道真。

陸氏兄弟前去拜訪時,劉道真還在守孝,生性喜歡喝酒;行過見面禮,並沒有談別的話,只是問:“東吳有壹種長柄葫蘆,妳帶來種子沒有?”陸家兄弟倆特別失望,於是後悔去這壹趟。 (6)王平子出為荊州,王太尉及時賢送者傾路①。

時庭中有大樹,上有鵲巢。平子脫衣中,徑上樹取鵲子,涼衣拘閡樹枝,便復脫去②。

得鵲子,還下弄,神色自若,旁若無人。 註釋①王平子:王澄,是王衍的弟弟。

壹生放蕩不羈,日夜縱酒,窮歡極樂。傾路:指滿路,比喻全部出動。

②涼衣:汗衫;內衣。拘閡:掛著;鉤著。

譯文王平子要外調任荊州刺史,太尉王衍和當代名流全都來送行。當時院子裏有棵大樹,樹上有個喜鵲窩。

王平子脫去上衣和頭巾,幹脆爬上樹去掏小喜鵲,汗衫掛住樹枝,就再脫掉。掏到了小鵲,又下樹來繼續玩弄,神態自若,旁若無人。

(7)高坐道人於丞相坐,恒偃臥其側①。見卞令,肅然改容,雲:“彼是禮法人。”

註釋①高坐:和尚名,參看《言語)第39則註①。但臥:仰臥。

譯文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導家做客,常常是仰臥在王導身旁。見到尚書令卞壼,就神態恭敬端莊,說道:“他是講究禮法的人。”

(8)桓宣武作徐州,時謝奕為晉陵,先粗經虛懷,而乃無異常①。及桓遷荊州,將西之間,意氣甚篤,奕弗之疑。

唯謝虎子婦王悟其旨②,每曰:“桓荊。

2. 文言文 新世說

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過宣武門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歇了擔子坐在路旁,趕車人不小心碰上了,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趕車人不放,又罵又打,叫賠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問:“值多少錢?我賠妳。”老翁要壹貫錢,湯敦甫摸了摸袋子,裏邊沒錢,就叫他壹塊兒到家裏拿錢。老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這弄得湯敦甫很是尷尬。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這才害怕起來,磕著頭求饒。湯敦甫對指揮說:“不用,借我貫錢就行了。”指揮把錢給了他。老翁磕頭道謝就走了。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壹會話,算著老翁已經走遠(怕指揮去找老翁的麻煩),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出發。

3. 《新世說》湯郭甫善待賣菜翁文言文翻譯

翻譯: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過宣武門 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放下擔子坐在路 旁,趕車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 在地上。

老翁抓住趕車人不放,責罵並 且毆打他,叫賠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 問:“值多少錢?我賠妳。”

老翁要壹貫 錢,湯敦甫摸了摸袋子,裏邊沒錢,就 叫他壹塊兒到家裏拿錢。老翁不肯, 說:“要賠就在這兒賠。”

弄得湯敦甫很 是窘迫。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 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 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

老翁開始 害怕起來,磕著頭哀聲求饒。湯敦甫對 指揮說:“不用了,借我壹貫錢就行 了。”

指揮把錢給了他。老翁磕頭道謝 走了。

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壹會 話,算著老翁已經走遠,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離開。

4. 文言文《世說新語·政事》翻譯

個方圓七十裏的園囿,人們可以到那裏去打柴、打獵.譯文王安期任東海郡內史時,有個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魚,主簿要追查這件事.王安期說:“周文王的獵場,是和百姓***同使用的.池塘中的幾條魚又有什麽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壹犯夜人來①.王問:“何處來?”雲:“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使吏送令歸家.註釋①錄:拘捕.犯夜:觸犯夜行禁令.按:《晉律》禁止夜間通行.②寧越:人名,這裏指讀書人.《呂氏春秋》載,有人告訴寧越,要學習三十年才能學有所成,寧越說,我不休息,刻苦學習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後,便成為周威公的老師.致理:致治,招致太平;獲得政績.“理”當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諱而改動的.譯文王安期任東海郡內史時,壹次,差役抓了壹個犯宵禁的人來.王安期審問他:“從哪裏來的?”那個人回答說:“從老師家學完功課回來,沒想到時間太晚了.”王安期聽後說:“處分壹個讀書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獲得治績的根本辦法.”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11)成帝在石頭,任讓在帝前戮侍中鐘雅、右衛將軍劉超①.帝泣曰:“還我侍中!”讓不奉詔,遂斬超、雅.事平之後,陶公與讓有舊,欲有之.許柳兒思妣者至佳,諸公欲全之②.若全思妣,則不得不為陶全讓,於是欲並有之.事奏,帝曰:“讓是殺我侍中者,不可宥!”諸公以少主不可違,並斬二人③.註釋①“成帝”句: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 年),歷陽內史蘇峻起兵反帝室,鹹和三年攻陷建康,並把晉成帝遷到石頭城.不久蘇峻敗死,其弟蘇逸立為主.鹹和四年正月,侍衛著成帝的鐘雅、劉超二人密謀把成帝救出,被發覺,蘇逸便派部將任讓領兵入宮殺了鐘、劉.二月蘇逸敗死.②許柳:蘇峻起兵反晉時,豫州刺史祖約派許柳率兵與蘇峻會合.蘇峻攻陷建康後,任許柳為丹陽尹.失敗後,許柳被殺.③少主:指晉成帝司馬衍.按:成帝即位時,年僅四歲,到這時也只七八歲.譯文晉成帝被遷到石頭城,叛軍任讓在成帝面前要殺侍中鐘雅和右衛將軍劉超.成帝哭著說:“把侍中還給我!”任讓不聽命令,終於斬了劉超和鐘雅.等到叛亂平定以後,陶侃因為和任讓有老交情,就想赦兔他.另外叛軍許柳有個兒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們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為陶侃保全任讓,於是就想兩個人壹起赦罪.當把處理辦法上奏成帝時,成帝說:“任讓是殺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們認為不能違抗成帝命令,就把兩人都殺了.(12)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說色①.唯有臨海壹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②.公因便還到過任邊,雲:“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說.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闍,蘭闍,!”③群胡同笑,四坐並歡.註釋①沾接:款待.說色:悅色.②胡人:此指胡憎,即外國和尚.洽:指沾光,受到款待.③彈指:搓手指出聲.在佛經中也用來表示歡喜、許諾等意思.蘭闍(shé):可能是梵語的音譯,對它的同義有不同解釋,解為褒譽之辭,寂靜處,宣講佛法的法師,請高興些吧,尊美他人的敬稱,等等.譯文丞相玉導出任揚州刺史,幾百名來道賀的賓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興.只有臨海郡壹位任姓客人和幾位外國和尚還沒有接談過.王導便找機會轉身走過任氏身邊,對他說:“您出來了,臨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聽了,非常高興.王導於是又走過胡僧面前,彈著手指說:“蘭闍,蘭闍!”胡僧們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興.(13)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後輒翻異①.王公怪其如此.後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②,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註釋①陸太尉:陸玩,字上瑤,吳郡吳人,曾任尚書左仆射、司空,贈太尉.在他任尚書午仆射時,王導為司徒、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所以他遇字要去.請示王導.②公長民短:您名位尊貴我名位卑微.按:王導兼任揚州刺史,陸玩是揚州吳郡人,所以謙稱為“民”.譯文太尉陸玩到丞相王導那裏去請示,商量好了的事情,過後常常改變主意.王導奇怪他怎麽這樣.後來拿這事間陸玩,陸玩回答說:“公名高位尊,民職卑微,臨時不知該說什麽,過後覺得那樣做不行罷了.”(14)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庚公①.庾公正料事,丞相雲:“暑,可小簡之.”庾公曰:“公之遺事,天下亦未以為允!”註釋①庾公:庾亮.參《德行》31 則註①.公元322 年晉明帝嗣位,王導參輔朝政.公元325 年晉成帝立,王導和庚亮參輔朝政.這壹則所敘之事大概就發生在此後幾年內.譯文壹年夏天,丞相王導曾經到石頭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處理公事,王導說:“天氣熱,可以稍為簡略壹些.”庾亮說:“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辦,天下人也未必認為妥當!”(15)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篆諾之①.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②.”註釋①“丞相”句:王導輔佐晉元帝、明帝、成帝三世,為政寬和得眾,事從簡易,晚年更是如此.封篆,文書,指奏章、公文、簿籍等.諾,畫諾,簽字.②憒憒:糊塗;昏亂.譯文王導到了晚年,幾乎不再處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簽字同意.自己感嘆他說:“人家說我老糊塗,後。

5. 《新世說》食而去稗 原文及翻譯

白話釋義: 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過宣武門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放下擔子坐在路旁,趕車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

老翁抓住趕車人不放,責罵並且毆打他,叫賠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問:“值多少錢?我賠妳。”

老翁要壹貫錢,湯敦甫摸了摸袋子,裏邊沒錢,就叫他壹塊兒到家裏拿錢。老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

弄得湯敦甫很是窘迫。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

老翁開始害怕起來,磕著頭哀聲求饒。湯敦甫對指揮說:“不用了,借我壹貫錢就行了。”

指揮把錢給了他。老翁磕頭道謝走了。

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壹會話,算著老翁已經走遠,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離開。 原文: 湯敦甫在京師,乘車過宣武門大街,有賣菜翁弛擔坐,禦者誤觸之,菜傾於地。

翁捽(zuó)其禦者,詈且毆,索償菜值。公啟簾問曰:“值幾何?我償汝。”

翁言錢壹貫,公揣囊中已空,命同來家中取錢。翁不肯曰:“償則此地償耳。”

公為之窘。適南城兵馬司指揮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攜回重懲可也。”

翁始惶恐,叩首乞哀。 公謂指揮曰:“無庸,假貫錢足矣。”

指揮如數與之。翁叩謝去。

公仍停轡,與指揮言良久,意翁行已遠,乃別指揮,叱馭去。 本文出自清·易宗夔所寫的《新世說》。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易宗夔,原名易鼐,戊戌變法後改名易宗夔,字蔚儒,又字味腴。湘潭人。

易宗夔生於同治十三年。早年與譚嗣同等創立南學會。

戊戌變法期間,任《湘學報》史學編輯。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於日本東京法政學堂,未幾返國。

1909冬,被選為資政院議員。1912年任法典編纂會纂修。

民國成立後,任中國國民黨政事部幹事。 1913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旋被選為憲法起草委員。

國會解散(1914)後,攜眷回湘,經營實業。1916年,第壹次恢復國會時,仍任眾議院議員。

1922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再任眾議院議員。1923年3月,任北京 *** 國務院法制局局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易宗夔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

這實際上是易宗夔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易宗夔“固求解仆射乃許之”。

易宗夔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易宗夔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余悸。

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新世說》這樣壹部清談之書。

6. 文言文世說新語郗超翻譯

原文郗超與謝玄不善①.苻堅將問晉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於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④必濟⑤事.吾昔嘗與***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⑥,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⑦必能立勛.”元功⑧既舉⑨人鹹⑩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註釋①善:和,和睦.②問晉鼎:圖謀奪取晉朝天下,典故出自楚莊王“問鼎中原”.③狼:像狼壹般,名詞活用作狀語,下文“虎”同此用法.④是:這個人,指謝玄.⑤濟:有益⑥履屐之間:原指距離很小,此處指小事.⑦容:或許.⑧元功:首功,大功.⑨既舉:立大功後.既,已經.舉,成,實現.⑩鹹:都.譯文東晉大臣郗超和謝玄不和.此時,前秦的苻堅準備發動進攻奪取東晉政權.已經像惡狼壹樣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壹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區.當時朝廷商議對策,打算讓謝玄北上討伐苻堅,世人對此頗有爭議.只有郗超說:“謝玄這個人率師北伐壹定能成功.我過去曾經和他壹起在桓宣武府 *** 事,發現他用人都能各盡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處理.由此推斷,他壹定能建立功勛.”謝玄立大功後,當時的人們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敬重他不因個人喜惡而漠視別人的長處.郗超雖然和謝玄不和,但在困難當頭之際,面對朝廷的用人計劃,他沒有隨聲附和“異同之論”,更沒有推波助瀾,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對謝玄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以促成其率師北伐之事.這充分地表現出郗超的愛國情懷及寬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7. 《新世說.排調 》中關於左季高這篇文言文的翻譯

網上搜的。給妳參考: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飯後,也總喜歡捧著自己的肚皮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有壹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蘇東坡當年的口吻聲氣問周圍的人:“妳們可知道我肚子裏裝的是什麽?”這問題壹出,可就熱鬧了,有說滿腹文章的,有說滿腹經綸的,有說腹藏十萬甲兵的,有說腹中包羅萬象的,總之,都是惟恐馬屁拍得不夠響。可不知怎的,左宗棠這回卻拗著勁,對那些恭維的話無動於衷,腦袋瓜搖了又搖。帳下有位小營官在家鄉原是個放牛伢子,他憑著樸素的直覺,大聲說:“將軍的肚子裏,裝的都是馬絆筋。”左宗棠壹拍案桌,跳起身來,誇贊他講得太對了。這小鬼就憑壹句正點的話,連升三級,可謂鴻運當頭。湖南土話稱牛吃的青草為“馬絆筋”。左宗棠生於古歷壬申年,屬猴,但他最喜歡的卻是牛,喜歡牛能負重行遠,為此他不惜詭稱自己是牽牛星降世。這話可不是說著好玩的,他在自家後花園裏,專門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壹個,樣子酷似牛郎和織女,此外,還雕了壹頭栩栩如生的石牛,置於壹旁。 :易宗夔《新世說》卷七《排調篇》雲:

左季高體胖腹大,嘗於飯後茶餘自捧其腹曰:“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壹日,顧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貯何物乎?”或曰:“滿腹文章”,或曰:“滿腹經綸”,或曰:“腹中有十萬甲兵”,或曰:“腹中包羅萬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聲曰:“將軍之腹,滿貯馬絆筋耳!”左乃拍案大贊曰:“是!是!”因拔擢之。蓋湘人呼牛所食之草為“馬絆筋”。左素以牛能任重致遠,嘗以己為牽牛星降世。曾於後園鑿池,左右列石人各壹,肖牛女狀,並立石牛於旁,隱寓自負之意。及聞小校言,適夙誌符合,故大賞之也。

南朝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的《世說新語》是壹部名著,古代讀書人讀到壹定層次,壹定會要讀這部書,這部書真可算得中國古代的壹部必讀書和暢銷書。於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紛紛效仿,續作疊出,構成了中國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說體”系列。不過,不知是《世說新語》記載的那種“魏晉風度”壹去不再,還是後人的見識和文筆趕不上二位劉氏,總之後作沒有壹部能夠與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比肩。後作的“世說”便常被人譏訶為“假世說”。易宗夔的這部《新世說》,也屬於“假世說”之壹。僅上面所引的壹段,就足見壹斑。稍壹考察,易氏所記左季高(宗棠)的事,原來只是壹段流傳已久的軼事的改版。宋費袞《梁溪漫誌》卷四《侍兒對東坡條》:

東坡壹日退朝,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壹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壹人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壹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對照壹下,就發現易宗夔不過是在照抄這段蘇東坡的逸事,只是把蘇東坡換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雲換成小校(侍官)而已。蘇東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這樣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壹句《世說新語》中的人物王衍的話來形容易氏,可謂“眼光未出牛背上”(語出《晉書·王衍傳》)。其為“假世說”,正不待言矣。

當然,易氏講的故事,還算有壹點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壹個大肚皮。現在我們常見到壹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為“將軍肚”,也許就是從左宗棠開始的。當然,更早的“將軍肚”也還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祿山。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將軍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嘖舌。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卷上說安祿山:

晚年益肥,腹垂過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祿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說,安祿山從盧龍乘馬到長安,每個驛站都要築壹個石臺,以便他換馬,稱為“大夫換馬臺”。驛站為他準備乘馬,必須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試馬,馬如果能馱得動,才算合格。他的馬上有兩個馬鞍,壹個供他的 *** 坐,壹個供他放置那個碩大無朋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