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內涵。從廣義上講,是區別於民窯,由政府專門經營,產品由朝廷專賣的瓷窯。
狹義的官窯是指北宋、南宋時期汴京(今開封)、臨安(今杭州)壹帶由朝廷燒制的壹種青瓷,所以分為“舊官”和“新官”。前者是北宋官窯,後者是南宋官窯。
官窯是皇家禦窯生產的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瓷之壹。釉色有天青、翠綠、粉綠、月白、大綠等。粉色最好,其次是淡白色。
條紋細如蟹爪,上面是冰裂鰻血,下面是梅花片和墨條。傳世的有壺、瓶、壺、爐、花杯、水槍、筆筒、扶手、瓷封等產品。
大量史料證實,在琳瑯滿目的中國陶瓷中,北宋官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樸奪目,被視為珍品。有權有勢的大臣貴族只能望瓷興嘆,只能望眼欲穿。
作為尊嚴和權力的象征,北宋官瓷是中國歷史上唯壹沒有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出自皇室,僅供朝廷專用。對於普通人來說,真的是難以想象,所以有“知官瓷面,國坐半道”的說法,可見北宋官瓷之難得。
官瓷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有“貢銀貂金,官瓷玉泥”之說。
官瓷的胎骨可分為白、灰、綠三種。白胎骨多采用含鐵的深醬色釉來保護胎足,故器皿口邊釉最薄處因有淡淡胎色而略呈紫紅色,足無釉處為鐵黑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美。
釉色以藍色為主,又因燒成氣氛不同,有天青、祖母綠、粉紅、月下白、大綠,鮮艷潤澤,如美玉,如凝胎。釉裂冰粒,像壹池被微風吹皺的春水,處處蕩漾,令人賞心悅目,賞心悅目。
官瓷作為藝術品的價值在於,它既沒有精美的雕刻來炫耀,也沒有絢麗多彩的繪畫來魅惑人心,只有器型之美和釉紋之幻釋放出迷人的藝術魅力,古今中外都為之神往。
由於制造工藝復雜,燒制困難,成品率低,技術保密,除了給皇室的成品外,所有次品都被銷毀了。
藏品之珍貴,在於西藏人民透過歷史的濃霧,努力尋找的那份心之愛。它已經老了,如果不註意,可能會湮沒在時間的塵埃裏。我們不禁感嘆瓷屋館長張連誌先生的良苦用心和奇思妙想,感謝他的大膽和堅持,讓世界在瓷屋駐足,享受中國幾千年燦爛的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