牘賣字怎麽讀:dú? mài?
壹、古籍解釋:1、〔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懈切,音邁。《說文》作?。出物貨也。從出從買。《註》徐鍇曰:貨精,故出則買之也。《九經字樣》_省作賣。《周禮·天官·小宰》聽賣買以質劑。
2、又《地官·司市》掌其賣_之事。3、又《集韻》莫駕切,音_。《博雅》_也。
二、字源演變:1、形聲字。《說文》:“牘,書版也。從片,賣聲。” “賣”讀為yù,為喻紐、屋部字,與“牘”讀音相近,而與讀mài的“賣”不是壹個字。“牘”的本義就是書寫所用的木版。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牘長壹尺。既書曰牘,未書曰槧。”
2、由於牘形長方,多用於書寫文書、簿籍、書信等,所以也經常稱這些內容為牘,如文牘、書牘、尺牘等。《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陸德明釋文:“竿牘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遺。”此外“牘”還是壹種樂器的名字,也稱“舂牘”。
3、《釋名·釋樂器》:“舂牘:舂,撞也;牘,築也。以撞築地為節也。”或說它是壹種無底的竹筒,大五六寸,短者壹二尺,長者七尺,前端開有兩孔,撞地作聲。後世稱為“頓相”。“牘”今簡化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