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報國篇 ?
1、《滿江紅·怒發沖冠》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譯文:倚在欄桿旁,我不由得怒發沖冠, 壹場瀟瀟秋雨剛剛停歇。 ?舉目遠望,仰天長嘯,萬千思緒,奔湧激烈。為祖國奮鬥,三十年的功名,自當視若塵土;與敵人周旋,八千裏的征程,何懼披星戴月。千萬不要隨便虛擲了少年時光,等到頭發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間的國恥啊,還沒洗雪;臣子的復仇之恨啊,何時能滅? ?駕起遠征的戰車吧,直把那賀蘭山踏裂!壯誌淩雲,餓了就飽餐敵人肉;談笑風聲,渴了就痛飲敵人血。期待著這壹天吧,讓我們從頭收拾好舊日的山河,向祖國獻捷!
2、《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
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誌;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譯文:考察他們的功勞和事跡,推薦賢才,使他們得到任用。儒者並不希望得到回報,只是為了合乎君主的意誌。只要對國家有利,不求個人富貴。其推舉和提拔賢能之士就是這樣的。
道德修養篇
1、《荀子·不茍》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1]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誇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義屈信變應故也。
譯文:君子推崇別人的德行,贊揚別人的優點,並不是出於諂媚阿諛;公正地議論、直接地指出別人的過錯,並不是出於詆毀挑剔;說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擬,和天地相並列,並不是出於浮誇欺騙;隨著時勢或退縮或進取,柔順得就像香蒲和蘆葦壹樣,並不是出於懦弱膽怯;剛強堅毅,沒有什麽地方不挺直,並不是出於驕傲橫暴。這些都是根據道義來隨機應變、知道該屈曲就屈曲該伸直就伸直的緣故啊。《詩》雲:“該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無不可;該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這說的是君子能根據道義來屈伸進退隨機應變的事。
2、《心不在焉》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譯文: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壹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壹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壹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壹點也不知道是什麽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勤學勵誌篇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詳細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壹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
2、《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
譯文:任末14歲,背著書籍跟從老師學習,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憑借什麽成功呢?他貧窮無家,有時依靠在樹木的下面,編織茅草做成小屋。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著看書,昏暗時就捆綁麻蒿點燃照明。平日裏每當看書看到領會意義的地方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經常用幹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終時告誡後人說:“壹個人熱愛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壹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