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軍主力入侵日本時,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的全過程。

元軍主力入侵日本時,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的全過程。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

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

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

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

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

第壹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北方中

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準備南征,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

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

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

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

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

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

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

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壹步惡化

。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壹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

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裏無疑是

塊肥肉。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

九州島,遠征軍***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

占壹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

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

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

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壹路為主力,兩

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壹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

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

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

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

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

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

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

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

半後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

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

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

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壹些損失,不過大部分

船只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壹次

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鬥

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沖擊而損失慘重

。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

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壹碰即斷。相對

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壹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

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第壹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

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

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壹中

國之後,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

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

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征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

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制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準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

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

的戰爭準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

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

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於博多灣壹帶敵人最有可

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壹道石墻,用以阻礙蒙古騎兵。

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

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

成為戰鬥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

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

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

,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

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

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

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

攻占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

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

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

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

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墻為掩護,不斷

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沖鋒。日本人最成功的壹次

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

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壹個多月,遠

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壹,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墻。到七月

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

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

撤退收場。

八月壹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

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

失大半。北方艦隊剩余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

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

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

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

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

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壹處名為八

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余的兩

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

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

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

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壹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

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

壹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幸存者終於

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

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

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

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

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

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

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說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

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脫產,自小開始接受嚴格

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技勝過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記

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鬥,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

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

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不過漢人打仗不行,做

奴隸倒合適,因此日本人最後赦免了部分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