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關於孝的論述

古籍中關於孝的論述

古籍中關於孝的論述具體如下:

《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壹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壹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