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屯田墾荒,又派遣漢族“農師”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久鄭成功逝世,其子鄭經襲延平郡王位,並奉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鄭氏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又被稱為“明鄭”。 鄭成功的抗清勢力壹直是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甚至有人提出清順治帝就是被鄭成功軍的大炮擊中而死的。[11]臺灣明鄭勢力也確實給大陸明朝遺民壹絲希望。當時著名遺民詩人屈大均曾有詩雲:“中華余壹島,正朔在重溟。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就反映了這壹點。因此滿清為了消滅明鄭勢力,壹方面下達“遷界禁海”命令,逼迫沿海百姓後撤30裏,焚燒所有船只,停止壹切海上貿易,“片板不許下海”;又多次派人同明鄭集團議和,但因為某些條款(如剃發易服)未達成壹致而招致談判破裂。清政府還企圖勾結荷蘭瓜分臺灣,曾和荷蘭殖民者壹道屠洗了思明州(今廈門)的軍民,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實現,因而明鄭也維持了相當長的壹段時間。 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歷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經也乘勢攻占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吳三桂等三人都是漢民族的敗類,他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們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兵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永歷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漢人降將施瑯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監國朱術桂自殺,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鬥爭至此以失敗而告終。清王朝也最終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編輯本段大事記(1644年—1683年)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師,明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四月:清軍在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入關,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 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改元“弘光”。南明開始。 九月:清朝遷都京師。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隆武元年) 壹月:清軍攻占西安,李自成南遁湖廣。 四月:清軍攻破揚州,史可法遇害。清兵屠揚州,史稱“揚州十日”。李自成在九宮山犧牲。 史可法像
五月:清軍攻占南京,不久俘虜朱由崧。 六月:清廷相繼頒布“剃發令”和“易服令”。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元“隆武”。 六月—八月:江陰、嘉定等地人民舉行抗清起義,均遭清軍屠殺,史稱“江陰八十壹日”和“嘉定三屠”。 1646年(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 六月:清軍攻占浙江,攻滅魯王監國。 八月:清軍攻占福建,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被殺。 十月:桂王朱由榔監國於肇慶,不久稱帝,改元“永歷”。 十二月:清軍攻占四川,大西王張獻忠在鳳凰山被殺。清軍攻陷廣州,殺紹武帝朱聿鐭。 1648年(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歷二年) 郝搖旗、李過與何騰蛟、瞿式耜的軍隊,連續大敗清兵於嶽州、全州,收復了衡陽、長沙等地。這時,在廣東、四川等地的農民軍也起來響應。已經投降了清朝的明將領,如江西金聲桓和廣東李成棟等人又背叛了清朝。 在清軍的後方,榆園軍、呂梁山的起義軍和關中農民軍都發動廣泛的攻勢,曾經參加過農民起義的陜甘回民也在米喇印、丁國棟領導下舉行了反清起義。南明出現第壹次抗清的高潮。 1649年(清順治六年,南明永歷三年) 壹月:清軍攻占湖南,何騰蛟在湘潭遇害。 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歷四年) 李來亨、郝搖旗等人組成“夔東十三家”軍抗清。 十壹月:清軍再度攻占廣州,大肆屠殺。 清軍占領桂林,瞿式耜在桂林遇害。 1652年(清順治九年,南明永歷六年) 李定國率軍東出廣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入廣東。清敬謹王尼堪被殺,定南王孔有德自焚。 劉文秀出兵四川,大敗吳三桂,克復了川南各州縣,並與夔東十三家軍取得了聯系。 活動在東南沿海壹帶的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率領的抗清隊伍在此時也開始反攻,並接受永歷皇帝賜給的封號,形成了第二次抗清的高潮。 冬,南明永歷皇帝在孫可望的協助下遷都貴州安龍。 1654年(清順治十壹年,南明永歷八年) 三月:孫可望制造“十八先生之獄”,李定國和孫可望關系惡化。 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南明永歷十年) 孫可望大舉進攻李定國,失敗後降清。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歷十三年) 壹月:吳三桂率清兵攻占雲南,永歷帝朱由榔流亡緬甸。 李定國在磨盤山被吳三桂擊敗。 七月:鄭成功、張煌言北伐,直逼南京,後為清軍所敗。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 八月:清軍攻入緬甸,朱由榔被俘。 十二月: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歷十六年)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在昆明遇害,李定國、鄭成功相繼去世。南明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宣告結束。 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歷十八年) “夔東十三家”為清軍攻滅。 清軍攻占舟山等沿海島嶼,張煌言遇害。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南明永歷二十八年) 臺灣鄭經大舉進攻福建,後為清軍擊退。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南明永歷三十七年) 清軍攻占臺灣,南明勢力覆滅。清王朝完全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編輯本段屠殺事件
事件簡介
除了上述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外,據史載清軍還曾經在廣州、四川、贛州、江陰、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 清兵屠殺漢人的歷史圖片
順治六年(1649年)清兵入四川,“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陷昆山時,壹日內死難者高達四萬人,“昆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壹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12],“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沈河墮井投環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壹,藏匿幸免者十之壹”[13]。順治六年(1649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占領湖南後屠湘潭;同年清兵鎮壓大同總兵姜瓖為首的山西反清鬥爭,“築墻掘濠,使城內人不能逸出,然後用紅夷大炮攻破,盡行誅戮”。攻陷南昌時,“婦女各旗分取之,同營者叠嬲無晝夜”[14]“除所殺及道死、水死、自經死,在營而死者亦十余萬。先至之兵已各私載擄獲連軻而下,所掠男女壹並斤賣。其初有不願死者,望城破或勝,庶幾生還;至始方知見掠轉賣,長與鄉裏辭也,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14]。 順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耿繼茂攻克廣州,“再破廣州,屠戮甚慘,居民幾無遺類……累骸燼成阜,行人於二、三裏外望如積雪。因築大坎痤焉,表曰***冢”[15],史稱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饑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丘……”[16]。攻陷南雄時,“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17]。 攻占潮州,“縱兵屠掠,遺骸十余萬。”屠殺常熟,“通衢小巷,橋畔河幹,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18]“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18]。 清軍在江陰防攻戰傷亡最慘重,城破後屠殺最烈。《江陰城守記》寫道江陰屠殺之慘狀:“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壹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余人。”清兵在江陰觀音寺掠婦女淫汙地上,“僧惡其穢,密於後屋放火。兵大怒,大殺百余人,僧盡死”[19]。
後果
清軍入關,凡燒殺三十九年始定。當時全國各省都爆發了抗清鬥爭,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眾,而且具體數目已難以統計出,只能通過壹些史料推算。明萬歷六年(1578年)全國有人口6069萬,但因當時按照人丁收稅,故民間隱匿了大量人口。因此許多專家認為明朝人口頂峰在壹億以上,著名歷史地理學專家葛劍雄教授認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由於明末的瘟疫、大饑荒和農民起義導致了大批人死亡,因此清軍入關時的人口應在8000萬到壹億五千萬之間。而清軍入關戰爭後數十年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國人丁數僅2464萬余,當時的總人口也應在6000萬左右,所以估計清軍入關導致至少5000萬人民喪生,最多可能超過壹億。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死於戰亂。 清初整個中國南北皆成廢墟,直隸“壹望極目,田地荒涼”[20],河南“滿目榛荒,人丁稀少”[21],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22]。順治二年(1645年),禦史劉明瑛稱:“比年以來,烽煙不靖,赤地千裏,由畿南以及山東,比比皆然”[23]順治八年和碩端重親王博洛形容山西:“田地榛蕪,生齒雕耗,……其僥幸如故者十不壹二”。湖北“橫畝皆焦,……村盡逃亡之屋”[24]。順治八年(1651年),江西省巡撫夏壹鶚稱:“膏腴上畝,土結水枯,極目秋原,草深數尺[25]”[24]。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壹書提到:“韃靼(按:指滿洲軍)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壹片淒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按:指漢人)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
評價
明清易代時所爆發的入關戰爭,滿人幾不費吹灰之力襲卷整個中國。清人趙烈文曾表示:“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編輯本段影響
政治
清軍入關標誌著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開始。清軍入關後,清政府曾提出“滿漢壹家,壹體眷顧”的口號,因此大量錄用漢族人為官。京官滿漢平分,外官則是漢多於滿。然而有實權的位置大都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漢人在統治階級中處於從屬地位。全體漢人還要出錢供養滿洲人,所以清軍入關後,在整個清代社會,滿洲貴族和漢族人民是主奴關系。 入關後的清朝在接受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代)的政治體制之後,又變本加厲地加強皇權。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標誌著中國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使得明中後期已相對削弱的皇權再度膨脹,是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繼明初之後又壹次大幅度強化,而且程度最深、歷時最久,對後世的影響也最惡劣。
經濟
清軍入關戰爭中,清軍在中國各地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給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亦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嚴重摧殘了明朝中後期以降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經濟直到乾隆年間才基本恢復到明代萬歷時期的水平。 清軍入關後,由於滿洲還處在奴隸社會階段。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落後,因此滿洲人在中國京畿地區大力推行圈地運動,頒布“逃人法”,大量漢族人淪為投充人和旗人包衣(即奴隸),中國社會甚至有倒退到奴隸社會的趨向。但是清軍入關戰爭結束後清統治者下令停止圈地,並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因此中國的經濟基礎實質上並未變化,社會形態也依然是封建社會。然而這又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能不說是壹個倒退。
文化
清軍入關中,滿清政府暴力推行剃發易服等壹系列的民族壓迫政策,強迫漢族男子按照滿洲習俗剃成 滿清強迫漢人剃成的“金錢鼠尾”發型
“金錢鼠尾”發型(壹半剃光、壹半留辮子的陰陽頭是以後才出現的),並且停止穿延續數千年的漢服,改換遊牧民族服飾。之後又為了維護他們的異族統治,大肆刪毀中國古籍,“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26],因而使中國文化蒙受巨大的災難。
思想
清軍入關以後的滿清統治者,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情緒和進步思想,大興文字獄,腰斬了明末以來光輝燦爛的思想啟蒙潮流。 有人據此認為,清軍入關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的重要原因之壹。
編輯本段戰爭性質
關於清軍入關的性質,有識之士認為清軍入關是清國侵略並滅亡中華的非正義戰爭,標誌著中國的滅亡,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恢復獨立,因而這壹時期是中國的亡國時期,和以前的金、元入主中原和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屬於同壹性質,比如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就曾沈痛地影射清軍入關是“亡天下”,而不是單純的“易姓改號”,因而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7]這壹振聾發聵的號召。而所謂的“漢化”不過是少數文化被漢化,而多數漢族以及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慘遭滅絕,殖民者為了更便於統治中國人而略加學習以混淆視聽,篡改歷史,主要目的是讓人覺得明朝不好,清朝好,所以“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以外個個都是昏君”,“堂子妖神,非郊北之教;清書國語,非斯邈之文;辮發瓔珞,非弁冕之服。”[28] 其依據主要有清軍入關期間的多次大屠殺及其推行的剃發易服政策、清軍入關以後始終執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隔離政策以及壹些清朝君臣的言論,如“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雍正語)、“保中國不保大清”(文悌語)、“大清天下寧贈外邦而不與家奴”(剛毅語)、“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語)等。這種觀點主要流行於壹些具有民族大義的漢族人。還有在清軍入關前,努爾哈赤的“七大恨”表明了明朝和後金國(後來的清國)是兩個國家,而不是壹個國家內的兩個政權。在此之前,魯迅似乎也持這種觀點。[29](魯迅還多次說中國人做過元、清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