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別說四十就幸福,也別說十四就幸福。
要想說好四和十,就靠舌頭和牙齒了。
要說四,舌頭碰牙齒;
如果妳想說十,不要把舌頭伸直。
好好學習,經常練習,十四,四十,四十四。
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所幸保存在古籍中的《奏歌》,據說是黃帝所作。據考證,這是壹首接近原始形式的歌謠,其中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音節押韻詞已經形成。想必在文字出現之前,繞口令就在我國勞動人民的口語中萌芽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重視漢字讀音前後部分的異同,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復音詞。這些復音韻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容易糾纏混淆;處理好了,就能產生非凡的音韻美。這讓壹些人想到了找規律,練發音,訓練口語表達。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壹些音同韻的單詞組合起來,故意拐彎抹角,變成壹排壹排的句子,教孩子認字背誦。有些聲音洪亮、別扭、幽默,不僅孩子喜歡,很多年輕人也喜歡。
這樣,壹個人唱或者幾個人和著唱,就在民間口耳相傳,流傳開來。在傳播過程中,人們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加工、豐富和完善,使其更類似於幽默歌謠,更具趣味性。至於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訂者是誰,人們根本沒有關註過。所以,哪個繞口令是誰的作品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