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魏惠王筆下人物的生活

魏惠王筆下人物的生活

(400年前——319年前),後稱梁,姬姓,魏氏,名茍(戰國政策中的嬴)。魏武侯之子。魏第三代君主。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9年在位。

魏武侯死後,茍偉和公子緩(魏緩)奪得了皇位。魏惠王於第六年(公元前364年)4月13日(公歷5月29日)從安義(今山西夏縣西北王宇村)遷都大良(今河南開封東南),故《孟子》中又稱梁王輝。他被告知要“過壹種無欲無求的純潔生活”。臨死前,措叔勸惠王殺了商鞅,不讓他逃走,惠王不聽。

在位期間,龐涓受到重用,軍事實力大增。但龐涓誣陷自己的同學孫臏,不知利害,導致孫臏逃跑,投奔齊國。周先旺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先旺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嶺之戰,被齊軍孫臏擊敗。龐涓死後,魏國的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哀嘆“東敗齊,西失秦地七百余裏,南辱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銜,史稱“徐州襄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年號,標誌著魏國霸主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大為光火,“他睡不著,也吃不飽”。七年,率軍伐齊,趙、燕乘機出兵攻齊。319年去世,享年82歲。

前任:魏武侯(395年至370年在位)。

繼位:魏襄王(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豐澤“會王子”

魏惠王是魏武侯王子。魏武侯在位26年,死於公元前370年。魏惠王即位時30歲。當他的父親去世時,魏惠王和他的兄弟公仲發生了爭執。此時,在公孫琦的策劃下,韓、趙聯合攻魏,在動蕩的澤中擊敗魏軍,在軍中圍困。但是,在如何對待魏的問題上,韓和趙之間存在分歧:

①《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兵法·吳起列傳》。

②《史記》卷五《秦本紀》。

(3)竹書古本編年史(引自《水經註》、《文水》)。

④方世明、王秀玲:《古竹書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95頁。⑤《史記》卷四十秦世家。

①《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

趙既想除掉李和綬,又想讓魏兩國割地;韓國主張把魏國分成兩個國家,不主張殺惠王。魏國壹分為二,國力將大大削弱,不再對韓國和趙國構成威脅。趙不同意韓國的主張,韓國不高興,連夜帶兵撤出戰場。結果惠王得以保住王位,魏國也沒有分裂成兩個小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三晉以魏為主的聯盟關系已經開始破裂。

卓澤之敗,未損魏元氣。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發動反攻,先後在馬嶺(今山東範縣西)打敗韓,在(今河南武陟西南)打敗趙。魏打敗了朝鮮和趙,保持了自己的獨立,但此後由於三晉聯盟的破裂而被孤立。

三晉聯盟瓦解前後,西部的秦國和東部的齊國變得強大,對魏國構成威脅。經過秦龔建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壹系列改革,秦國開始實行租糧制,並於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滅亡。七年初為市,戶籍混十年,國力增強。從而開始攻擊魏。十九年,秦獻公在羅隱打敗漢魏軍隊。二十壹年,與魏於石門,敗魏軍,斬天子六萬。二十三年,與魏在少梁(今陜西韓城縣南)交戰,魏俘獲公孫措。

雖然東方的齊國在的幫助下被列為諸侯,但齊國畢竟是傳統大國,不願屈從於魏。在時期,與魏發生了壹場軍事沖突。到了第三年(公元前367年),齊打敗了我觀(今河南清豐縣西南)。魏惠王即位後,下午見齊國國君桓公,田厚謀居第四位。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拉攏、脅迫周邊壹些中小國家,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

陳題詞的十四年,據說是個好的十年四年。陳臺(同)壹幫王侯捐資做了壹個祭祀皇帝的孝子,而陳就是田的午時。公元前14年,也就是361年,魏惠王第9年。這就是齊國開始收壹些貢品的淮泗之間的小諸侯國,表明齊國展開了與魏國爭霸的競爭。

①《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

②《史記》卷五《秦本紀》。

③《史記》卷四十四魏和卷六《秦始皇傳》。

④莊子澤陽。

⑤《金驥三代文存》第7卷第42頁。

⑥徐中書:《論先秦史稿》,第235頁。

在秦、齊的推動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項措施應對時局:壹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二是與韓、趙重新結盟;三是造福國內民眾。

三族分晉時,魏都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國疆域東部壹直位於河南北部和中部,東部成為魏國疆域的主體部分。由於秦人的不斷挺進,加上東晉齊國的崛起也挑戰了魏國的霸權,六年四月,都城由安邑東遷至梁①,又稱大梁。魏惠王遷都大良後,方便了他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加強了對東部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

①魏遷都有三種說法:六年說、九年說、三十壹年說。參見古版《竹書紀年》和《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說六年比較合理,所以采用。

在時期,魏國視齊國為主要對手,因此采取了聯合趙、韓的策略來緩和與秦的對立。魏惠王在(今鄭州北)與漢相遇五年,在烏沙(今河南滎陽縣北)與漢(今韓昭侯)相遇九年,在烏沙與結盟十三年。為了聯絡趙,於九年間將榆次(今山西省榆次)和(今山西省榆次縣南太古東陽壹村)送給趙,趙以姓(今山西省高平)作為交換。十四年,在朱(,今河北柏鄉縣北)與趙成侯相遇。十六年,魏惠王、秦孝公在都平(今陜西澄城縣)。

滿足調整與秦國的關系。與趙在漳水二十年,又與在二十壹年。與朝鮮、趙結盟,與會盟,恢復了三晉的暫時聯盟,緩和了與秦的矛盾,但沒有與齊會盟。由此可見,魏的壹系列活動都是針對齊國的。

在遷都後的第二年,梁惠王就放棄了向人民施舍的禁忌。廢字再作,是川澤之地。每忌又名彭忌、鳳池、豐澤,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過去,澤鉅由國家控制,作為國庫的收入,不允許人民染指。魏惠王拋棄了國家控制的禁忌,讓人民利用它來造福人民。然後興修水利。《水經註·經濟水註》引用《竹年表》說,在十年,入莆田河,也引水為大溝。河指黃河,福田是個澤名,位於河南省中牟縣西部。是魏把黃河水引到了福田澤,然後挖了壹條灌溉渠(大溝),把福田澤的水引過來灌溉農田。這樣,魏的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

由於采取了上述政策,魏的威望逐漸提高。惠王十四年,魯、宋、魏、漢諸王都來到大良朝見惠王。古版竹書年譜載:十四年,魯公侯、宋桓侯、魏成侯、鄭(漢)來朝,指此事。就這樣,魏惠王重新獲得了魏文侯和武侯的霸權,於是就有了諸侯向皇帝求情的舉動。《戰國策·秦策五》載:梁軍攻克楚勝齊,控制朝鮮、趙之兵,驅趕十二諸侯,在金夢做皇帝。(又見秦策四和齊策五。)

魏惠王領導的十二個諸侯國大多是小國。商鞅說:齊王追隨的十二諸侯是鄒、魯、陳、蔡,不是宋、魏。(1)寶表註《秦策》說,十二諸侯中有魯、魏、曹、宋、鄭、陳、。鄭是朝鮮,公元前375年滅了鄭國,後來又遷都新鄭,所以韓也叫鄭。豐澤之會不僅是12中小國家,還有秦國、趙國、韓國等七個戰國。《史記·秦本紀》載孝二十年,秦使公多重視少官,領司迎諸侯,祭奠皇帝。《史記·趙時嘉》蘇侯四年,嘲。四年是壹個錯誤的六年,在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率領群臣向周天子投降。魏惠王帶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大國和壹些中小議會與皇帝結盟,把魏的霸權推向了頂峰。這也反映出到了戰國初年,政治鬥爭的格局仍在照搬春秋時期的爭霸之道,企圖借助周的牌子,達到號令諸侯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