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化石英文名稱:fossil 定義:由於自然作用在地層中保存下來的地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跡,以及生物體分解後的有機物殘余(包括生物標誌物、古DNA殘片等)等統稱為化石。分為實體化石、遺跡化石、模鑄化石、化學化石、分子化石等不同的保存類型。 應用學科:古生物學(壹級學科);總論(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魚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查看精彩圖冊
目錄詞語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化石概念詞源介紹古人說法形成條件演變過程分類情況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化學化石特殊化石標準化石指相化石帶化石持久化石古生物鐘蟲管化石木化石研究情況化石和古生物學其它相關雜誌《化石》雜誌簡介主要欄目期刊信息圖書《化石》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手表品牌 化石展開詞語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化石概念詞源介紹古人說法形成條件演變過程分類情況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化學化石特殊化石標準化石指相化石帶化石持久化石古生物鐘蟲管化石木化石研究情況化石和古生物學其它相關雜誌《化石》雜誌簡介主要欄目期刊信息圖書《化石》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手表品牌 化石展開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石頭化石巖層詞目:化石
拼音:huà'shi
基本解釋 [fossil] 地殼中包存的屬於古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的動物或植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
標準化石
詳細解釋 1、比喻婦女對丈夫的堅貞和思念。典出《初學記》卷五引 南朝 宋 劉義慶《幽明錄》:“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 明 何景明《結腸賦》:“淚隕血而崩城兮,身立枯而化石。” 明 張煌言《得友人書道內子艱難狀》詩:“漸來應化石,遮莫但飛蓬。” 蘇曼殊《無題》詩之七:“分明化石心難定,多謝 雲娘十幅箋。”
2、 指變化為石。
元 鄭元祐《次韻劉憲副春日湖上有感》詩:“鶴老離巢松化石,鸞孤照水竹穿沙。” 明 劉基《雙帶子》曲之四:“天上星辰能化石, 黃河千歲也還清。”
3、煉丹。
唐 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漫道燒丹止七飛,空傳化石曾三轉。”
4、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經過自然界的作用,變化而成的保留原物體、遺跡形狀、結構或印模的鈣化、碳化、矽化、礦化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了解生物的發展情況,並能據以確定地層的年代。
艾青《魚化石》詩:“凝視著壹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訓: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
編輯本段化石概念 所謂化石是指保存在巖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殆(dài)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沈積物壹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壹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來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圍沈積物的礦物質所滲入取代。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巖石重量壓平。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
化石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沈積物壹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壹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因為在較老的巖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較簡單的,而在年代較新的巖石中的類似種屬的化石就要復雜和高級。
植物的化石包括根、木、葉、種子、果實、花粉、孢子、植石和琥珀。化石陸上植物在陸地上、湖泊中、河流裏以及近海內的地層都有被發現到。花粉、孢子和藻類(溝鞭藻門和疑源類)被用來界分地層巖石的順序。殘留的植物化石並不如動物化石那麽普遍,然而植物化石在世界上許多地區之內,都可以有大量的發現。
最早可以被明確歸類於植物界的化石是在寒武紀時的綠藻化石。這些化石像是絨枝藻目鈣化了的多細胞成員。更早的前寒武紀化石中有發現像是單細胞綠藻的化石,但依然不確定是何種藻類。
有胚植物現知最古老的生痕化石源自於奧陶紀,雖然此類的化石是零碎不全的。到了誌留紀才有完整個化石被保留下來,包括石松門的“刺石松”。泥盆紀之後,萊尼蕨門的詳細化石在此時期被發現,此化石顯示出了其植物組織的單壹個細胞。泥盆紀時亦出現了被認為是最古老樹木的植物“古羊齒屬”,此類植物在其樹幹上有蕨葉,但此蕨葉不會產生孢子。
煤系地層是生存於古生代時的植物的化石的主要來源。煤炭礦是采集化石最好的場所,而且碳本身便是化石植物的殘留,雖然植物化石的結構細節很少會留在碳中。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維多利亞公園中的化石森林裏,有發現鱗木的樹幹。
松柏和開花植物的根、莖及枝幹的化石可以在湖泊及海岸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中被找到。加州紅木、木蘭、櫟樹和棕櫚樹等化石常被找到。
石化木普遍存在於世界的部份地區,且最常在酸性及沙漠地區中所發現,因為那些地方很容易因侵蝕作用而暴露。石化木通常都被嚴重地矽化(有機質被 二氧化矽取代),且生殖組織常會被保存在良好的狀態。此類的樣本有些會使用寶石雕琢的裝置來切割及磨光。石化木的石化林已在每個大陸中被發現。
舌羊齒屬等種子蕨的化石廣泛分布在南半球的數個大陸中,此壹事實支持了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
編輯本段詞源介紹 化石壹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
化石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 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
《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編輯本段古人說法 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的早期,某些希臘學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區有魚及海生貝殼的存在感到迷惑。公元前450 年希羅多德(Herodotus)註意到埃及沙漠,並正確地認為地中海曾淹沒過那壹地區。
公元前400 年亞裏士多德就證明化石是由有機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巖石中是由於地球內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結果。他的壹個學生狄奧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約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認為化石是由埋植在巖石中的種子和卵發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約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註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確地推斷,含有該類化石的巖石曾受到很大的擡升。
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人們對化石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人們或者解釋為自然界的奇特現象,或者解釋為是魔鬼的特別的創造和設計以便來迷惑人。這些迷信以及宗教權威們的反對,妨礙了化石研究達數百年。大約在15 世紀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們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殘體,但仍然認為是基督教聖經上所記載的大洪水的遺跡。科學家與神學家的爭論大約持續了300 年。 文藝復興時期,幾個早期自然科學家,著名的達芬奇論及到化石的問題。他堅決主張,洪水不能對所有化石負責,也無法解釋化石出現在高山上。人們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無可置疑的證據,並認為海洋曾覆蓋過意大利。他認為,古代動物的遺體被深埋在海底,在後來的某個時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島。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形成壹門科學。從那時起,化石對於地質學家越來越重要了。化石主要發現於海相沈積巖中,當海水中沈積物如石灰質軟泥、沙、貝殼層被壓緊並膠結成巖時,就形成了海相沈積巖。只有極罕見的化石出現在火山巖和變質中。火山巖原來是熔融狀態,它的裏面是沒有生命的。變質巖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巖石中的化石壹般都化為烏有。然而,即使在沈積巖中,所保留下來的記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壹部分。如果考慮到形成化石這壹過程所需要的苛刻條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沈積巖中所保留下來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壹部分。每壹個化石都有自己的歷史價值。
還有壹種說法就是,在化石形成之前,那些動物有的還未死亡,科學家正在研究。
編輯本段形成條件 雖然壹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壹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沈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沈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沈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壹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下圖是壹個長了角的化石,把角折斷還有軟組織流出。
編輯本段演變過程 人們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蓋過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時還可見到依然站立的樹,以很好的姿態被保存下來。流沙和焦油瀝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動物掩埋起來。焦油瀝青的行為好像壹個捕獲野獸的陷阱,又像防腐劑能阻止動物堅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磯的蘭喬?拉?布雷(Rancho laBrea)瀝青湖由於在其中發現許多骨化石而聞名,在其中發現的骨化石包括長著銳利牙齒的野豬、巨大的陸地樹懶以及其它已經絕滅的動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動物的遺體被凍結在冰或凍土之中,顯然,被冰凍的動物有的可以保存下來。
雖然地球上曾有眾多的人們並不知道的生物生存過,而只有少數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變成化石的條件即使都滿足了,仍然還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從未被人們發現過。例如,很多化石由於地面剝蝕而被破壞掉,或它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還有壹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巖石中,但由於巖石經歷了強烈的物理變化,如褶皺、斷裂或熔化,這種變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巖變為大理巖,而原先存在於石灰巖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跡會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還有很多化石則存在於無法獲得來進行研究的沈積巖層中,也還有很好出露於地表的含化石的巖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卻沒有進行地質學研究。另外壹個很普遍的問題是,可能由於生物的殘體變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顯示出該生物的情況。
再者,當我們向過去回溯的時間越古老,化石記錄缺失的時間間隔越長。巖石越老,受到破壞性力量的機會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認。而且由於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對它們進行分類就很困難,這壹情況使問題進壹步復雜化了。然而,盡管如此,大量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仍為我們認識過去提供很好的記錄。
動物和植物變成化石可以通過很多不同途徑,但究竟通過哪種途徑,通常取決於:(1)生物的本來構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3)生物死後,影響生物遺體的力。
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生物殘體的保存有四種形式,每壹種形式取決於生物遺體的構成或者生物遺體所經歷的變化。
生物的本來的柔軟部分只有當它被埋在能夠阻止其柔軟部分分解的介質中時,才能得以保存。這種介質有凍土或冰,飽含油的土壤和琥珀。當生物在非常幹燥的條件下變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體上本來的柔軟部分。這種情況壹般只發生於幹旱地區或沙漠地區,並且在遺體不被野獸吃
化石掉的情況下。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壹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 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體的柔軟部分在東波蘭的飽含油的土壤中也發現到,在這裏有保存很好的壹種絕滅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裏發現了地樹懶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這裏的極端幹燥的沙漠氣候能夠使動物的軟組織在腐爛之前就全部脫水,並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壹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壹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壹些有趣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生物體上的硬組織也能被保存下來。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擁有壹些硬部分,例如蛤、蠔或蝸牛;脊椎動物的牙和骨頭;蟹的外殼和能夠變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質組織。生物體的堅硬部分由於是以能抵抗風化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物質構成的,所以這類化石分布的較普遍。無脊椎動物例如蛤、蝸牛和珊瑚等的殼是由方解石(碳酸鈣)組成的,其中很多沒有或幾乎沒有發生物理變化而被保存下來。脊椎動物的骨頭和牙以及許多無脊椎動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鈣,因為這種化合物抵抗風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強,所以許多由磷酸鹽組成的物質也能保存下來,如曾發現壹枚保存極好的魚牙。由矽質(二氧化矽)組成的骨骼也具有這種性質。微體古生物化石的矽質部分和某些海綿通過矽化而變成化石。另壹些有機物具有幾丁質(壹種類似於指甲的物質)的外甲,節足動物和其它有機物的幾丁質外甲可以成為化石,由於它的化學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這種物質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來。碳化作用(或蒸餾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後在緩慢腐爛的過程中發生的,在分解過程中,有機物逐漸失去所含有的氣體和液體成分,僅留下碳質薄膜。這種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過程相同。在許多煤層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在許多地方,植物、魚和無脊椎動物就是以這種方式保存下它們的化石。有些碳的薄膜精確地記錄了這些生物的最精細的結構。
化石還可以通過礦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來。當含礦化的地下水把礦物沈澱於生物體的堅硬部分所在的空間時,使得生物的堅硬部分變得更堅硬、抵抗風化作用的能力更強。較普通的礦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矽和各種鐵的化合物。所謂置換作用或礦化作用是生物體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與此同時其它物質在所空出來的位置上沈澱下來的過程。有些置換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結構被置換的礦物所破壞。
不僅動植物的遺體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或蹤跡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跡化石能提供有關該生物特點的相當多的情況。很多殼、骨、葉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陽模和陰模的形式保存下來。如果壹個貝殼在沈積物硬化成巖之前就被壓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會留下壓印(陰模)。如果陰模後來又被另外壹種物質充填,就形成陽模。陽模能顯示出貝殼本來的外部特征。外部陰模顯示的是生物體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內部陰模顯示的是生物體堅硬部分的內部特征。
壹些動物以痕、印、足跡、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們曾經存在的證據。
其中如足跡,不僅能表明動物的類型,而且提供了有關環境的資料。恐
爬行動物化石龍的足跡化石不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狀,還提供了有關它的長度和重量的線索,留有足跡的巖石還能幫助確定恐龍生存的環境條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足跡化石發現於得克薩斯州索美維爾縣羅斯鎮附近的帕盧西河床中的晚白堊紀石灰巖中,年代大約在1.1 億年前。留有恐龍足跡的大的石灰巖板被運到全世界的博物館中,成為這種巨大爬行動物的啞證據。無脊椎動物也能留下蹤痕。在許多砂巖和石灰巖沈積層的表面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無脊椎動物的蹤痕既有簡單的蹤跡,也有蟹及其它爬蟲的洞穴。
這些蹤痕提供了有關這些生物的活動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證據。洞穴是動物為著藏身覓食而在地上、木頭上、石頭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質上打出的管狀或圓洞狀的孔穴,後來若被細物質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來。打出該洞穴的動物的遺體偶爾也能在充滿洞中的沈積物中找到。在松軟的海底,蠕蟲、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其它動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軟體動物,如鑿船蟲——壹種鉆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壹種鉆石的蛤,它們的洞穴化石和鉆孔化石也常常能被發現。在人們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狀構造,據認為這種管狀構造是蠕蟲的洞穴。在許多最古老的砂巖中,就有這種管狀構造。
鉆孔是某些動物為了覓食、附著和藏身而打的洞。鉆孔經常出現在化石化的貝殼、木頭和其它生物體的化石之上。鉆孔也是壹種化石。象鉆孔蝸牛這種食內動物就能穿過其它動物的殼來鉆孔以吃食其軟體部分。許多古代軟體動物的殼上可見到象是鉆孔蝸牛打的整齊的洞。
化石對於追溯動植物的發展演化是有用的,因為在較老的巖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較簡單的,而在年代較新的巖石中的類似種屬的化石就要復雜和高級。
某些化石作為環境的指示物是很有價值的。例如造礁珊瑚似乎總是生活在與今天相似的條件下。因此,如果地質學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認為,這些含有珊瑚的巖石形成於溫暖的相當淺的海中。這就使得勾畫出史前時期海的位置及範圍成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還可指示出古代水體的深度、溫度、底部條件和含鹽度。
化石的壹個更重要的用途是用來進行對比——確定若幹巖層間彼此相互關系的密切的程度。通過對比或比較各巖層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質學家可以確定壹個特定區域的某種地質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質歷史上生存的時間相當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卻相當廣泛。這種化石被稱為指示化石。由於這種化石通常只是和某壹特定時代的巖石***生,所以在對比中特別有用。
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微體古生物學家(研究微體古生物的學者)通過對從鉆孔中取得的巖心進行沖洗、將微小的化石分離出來,然後在顯微鏡下進行研究。通過對這些細小的古生物遺體的研究所獲得的資料對於判斷地下巖層的年代和儲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價值的。微體古生物化石對於世界油田之重要可從某些儲油地層用某些關鍵的有孔蟲的屬來命名這壹點見其壹斑。其它微體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蟲、孢子和花粉,也被用來確定世界其它許多地區的地下巖層。
雖然植物化石對於指示氣候十分有用,但用於地層對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許多有關整個地質時代的植物演化的資料。
編輯本段分類情況 地層中的化石,從其保存特點看,可大致分為四類: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實體化石(龜化石)實體化石 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幾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來的化石。原來的生物在特別適宜的情況下,避開了空氣的氧化和細菌的腐蝕,其硬體和軟體可以比較完整的保存而無顯著的變化。例如猛獁象(第四紀冰期西伯利亞凍土層中於1901年發現,25000年以前,不僅骨骼完整,連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模鑄化石 就是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壹類是印痕,即生物遺體陷落在底層所留下的印跡,遺體往往遭受破壞,但這種印跡卻反映該生物體的主要特征。不具硬殼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也可保存其軟體印痕,最常見的就是植物葉子的印痕。第二類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內模兩種,外模是遺體堅硬部分(如貝殼)的外表印在圍巖上的痕跡,它能夠反映原來生物外表形態及構造;內模指殼體的內面輪廓構造印在圍巖上的痕跡,能夠反映生物硬體的內部形態及構造特征。例如貝殼埋於砂巖中,其內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當泥沙固結成巖而地下水把殼溶解之後,在圍巖與殼外表的接觸面上留下貝殼的外模,在圍巖與殼的內表面的接觸面上留下內模。第三類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貝殼內的泥沙充填物稱為內核,它的表面就是內模,內核的形狀大小和殼內空間的性狀大小相等,是反映殼內面構造的實體。如果殼內沒有泥沙填充,當貝殼溶解後久留下壹個與殼同形等大的空間,此空間如再經充填,就形成與原殼外形壹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壹的實體,即稱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狀和原殼表面壹樣,是由外模反印出來的,他的內部則是實心的,並不反映殼的內部特點。第四類是鑄型,當貝殼埋在沈積物中,已經形成外模及內核後,殼質全被溶解,而又被另壹種礦質填入,象工藝鑄成的壹樣,使填入物保存貝殼的原形及大小,這樣就形成了鑄型。它的表面與原來貝殼的外飾壹樣,它們內部還包有壹個內核,但殼本身的細微構造沒有保存。
總的來說,外模和內模所表現的紋飾凹凸情況與原物正好相反。外核與鑄型在外部形狀上和原物完全壹致,但原物的內部構造被破壞消失,其物質成分與原物也不同。至於外核和鑄型的區別在於前者內部沒有內核,而後者內部還含有內核。
遺跡化石 指保留在巖層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動的痕跡和遺物。遺跡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跡,此外還有節肢動物的爬痕,掘穴,鉆孔以及生活在濱海地帶的舌形貝所構成的潛穴,均可形成遺跡化石。遺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動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種動物的糞團,糞粒均可形成糞化石。我國白堊紀地層中恐龍蛋世界聞名,過去在山東萊陽地區以及近年來在廣東南雄均發現成窩壘疊起來的恐龍蛋化石。
化學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有的雖被破壞,未保存下來,但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經分解後形成的各種有機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巖層中,這種視之無形,但它具有壹定的化學分子結構足以證明過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稱為化學化石。隨著近代化學研究的進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機分子(指氨基酸等),可從巖層中分離出來,進行鑒定研究,同時產生了壹門新的學科—古生物化學。
特殊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樹脂,其粘性強、濃度大,昆蟲或其他生物飛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後,樹脂繼續外流,昆蟲身體就可能被樹脂完全包裹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空氣無法透入,整個生物未經什麽明顯變化保存下來,就是琥珀。
標準化石 這是指特征顯著、延續時間較短但分布較廣、且數量多且比較容易發現的化石,人們通常用它們來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重要依據。屬於標誌性化石之壹。
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組合中,有些對生活環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類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們通常以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來推斷出當時各地的環境條件,而且數據相當準確。屬於標誌性化石之壹。
帶化石 這是指在地層學中可以用來作為劃分最小地層單位的生物帶的依據的化石。
持久化石 有些進化極緩慢的生物在時間跨度上比較大,其化石延續時間很長,人們將這類化石稱為持久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