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哲學的“哲”是什麽意思?

哲學的“哲”是什麽意思?

中國古代並無哲學壹詞,也沒有相對獨立的哲學學科,有的只是包容於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和宋明理學中的相當於哲學的問題研究。但是,從詞源上看,中國古代有“哲”壹詞,並有“哲者,智也”(《爾雅》)壹說。由此可見把“哲”理解為“智”這壹點上,古代中國與希臘在“哲”的語義內涵上有相同之處。正因為如此,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哲學家西周(1829——1897)在考慮如果將西文中的“愛智慧之學”譯為日文時,選定漢字的“哲”,並把“愛智慧之學”最先譯為“哲學”。1887年,清末著名學者黃遵憲最先將“哲學”壹詞引入中國,此後壹直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

童鷹教授著《哲學概論》

哲學壹詞最早產生於古希臘,由希臘文菲羅與索菲亞合成,直譯為漢語是“愛智慧”的意思,翻譯成英文就是“Philoshy”,即“智慧、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之學,在19世紀經日本學者轉譯為中文的“哲學”。

在古希臘哲學壹詞有兩種用法:壹種是廣義地把哲學看作是“各種知識的總匯”;壹種是狹義地把哲學看作是研究世界本原或本體的學問,即形而上學。本原是指構成世界萬物的

根源、元素、始基或***同基礎。具體事物有生有滅,本原沒有生滅,本原產生萬物,萬物毀滅以後又回到本原。

後人根據古希臘偉大思想家對各種知識的分類,把研究有形體的自然現象的學問稱為

物理學,把研究世界本原等抽象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物理學之後”。我國近代學者嚴復根據

我國古籍《易經·系辭》上有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故把“物理學之後”壹詞譯為形而上學,也就是哲學的意思。形而上學還有第二種用法,即近代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首先賦予“形而上學”以新的含義,用以指非辯證的思維方法。

關於“哲學”壹詞的來歷

Philosophy壹詞,希臘語中為φιλοσοφια,是Philos和Sophia這兩個詞的組合。前者意為愛,後者意為智慧。

19世紀70年代該詞傳入日本,起初有譯為“愛知”的,後來日本學者西周借用中國古漢語譯其為“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人將這壹譯名傳入中國。

那麽,“哲”壹字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傳說中國上古商時有壹本《書經》,其《洪範》壹篇,在馮友嵐先生看來是較可靠的最早提及五形學說的文獻。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壹番話、題為"洪範"。箕子還號稱自己的學說來自大禹。現在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洪範》成文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4世紀。在這篇文獻中,作者提出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提出了與五行相對應的“五事”,即貌言視聽思。繼而描述它們的積極方面: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這五個方面體現在人身上,就是: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哲”這個字與思想聯系起來,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哲”是“明”的體現,而“明”本來修飾的是“視”,所以整個意思應該是看得清楚,引申為明辨事理。而“哲學”,則意為明辨事理之學。與philosophy可謂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