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法琉璃的概述

古法琉璃的概述

琉璃的種類之壹,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燒制而成。

2014為甲午之年,甲午為木火相生、火神帝旺年。火旺萬物缺乏生機,全年壹片酷熱之景。琉璃作為佛教七寶(其余六寶為:水晶、硨磲、瑪瑙、珊瑚、珍珠、金銀)之首,最為尊貴,又是藥師菩薩為普渡眾生的化身之物,有著開運旺運之奇效。而琉璃的燒制“火裏來,水裏去”,歷經幾十道工序,亦蘊藏著《周易》水火既濟卦,卦辭曰:“水火既濟,五行互通”。故此,針對2014馬年火旺之象,董易奇老師特選取琉璃為燒制生肖吉祥物的原材料,可轉燥為潤、調和陰陽、化兇為吉。同時,琉璃有內外明徹、凈無瑕穢之特點,亦有佛法修養最高境界所表“形神如琉璃”之美稱,是聚財聚福的財神信物,是消病驅邪的佛法靈物!經專業設計與正規開光,更能解甲午年燥熱之困,化解十二生肖2014馬年的低迷運勢,增進全年大吉,鴻福當頭。

在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學盛行,陰陽家用陶質的坩堝、土釜或平敞的粘土爐子來氧化焙燒方鉛礦以制取鉛的,這樣,當氧化鉛生成後,壹旦與陶質堝、釜內壁的粘土成分接觸,只要器壁溫度達到900℃左右,就會在堝、釜壁上生成壹層鉛釉。有學者曾就此做過模擬實驗,結果完全證實了這壹點(趙匡華,“試探中國傳統玻璃的源流及煉丹術在其間的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年第2期)。由於這種釉潤滑光亮,敲擊脫落後很像玉石,這就給陰陽家以啟示,使他們有意識地嘗試用這種鉛礦煆灰與粘土或石英砂壹起熔煉。摸索的結果,他們會發現,用石英砂煉制得到的成品質地潤澤,光潔晶亮,這就得到了正式的原始琉璃配方。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的方士們就流行著“食金飲玉”可以長生的說法。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琉璃距離玻璃發現僅僅差最後壹步,因為此時燒造琉璃燒制氣溫低,有大量氣泡,且含有鋇,因而透明度是比較差的。陰陽家曾經嘗試用提純後的金屬鉛去燒煉,這種方法煉制出的琉璃由於原料中不再含有鉛礦中附有的眾多雜質,因而更加光潔晶瑩,更像玉石,而且熔煉溫度也有所降低。隨著古代當時社會格局的改變聿明氏東遷為代表的陰陽學者從中國歷史上消失,從琉璃到玻璃的過程也成為不可能。

以農民起義軍五鬥米道發展來的道教的煉丹術開始盛行。所以煉丹術興起後試煉珠玉也就成為煉丹家們的活動之壹。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說:“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又說:“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這些記述反映了道士們燒煉珠玉的活動,則是無疑的,而燒煉珠玉正是導致琉璃出現的直接來源,這是可以肯定的。但發展緩慢,而且長期保持自己固有的特點,“比之真玉,光不殊別”,質地“虛脆不貞”(《漢書·西域傳》顏師古註語)。這主要是由於陰陽學家東遷時將大部分相關書籍密藏使得,道教無法得到前人的研究資料因此我國古玻璃自始至終屬於低溫鉛鋇琉璃的緣故。從主觀方面來講道教產生於五鬥米道農民起義軍,所以其目的並不是尋求自然的究極奧義。而是作為成仙,發財之用。道士們從人工冶煉琉璃冒充珠玉,用以造假販賣因此沒有走上獨立發展道路,更談不上發展出壹套成熟的玻璃制作技術來。由於受制作目的和技術的影響,古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範圍受到很大限制,以及冒充珍珠、寶石的珠子、戒指等。 由於傳統琉璃的這些局限,西方玻璃傳入我國後,引起人們極大驚異,學者們視其為奇物異寶而加以記載。《漢書·西域傳》記載說:“罽賓國……出珠、珊瑚、虎魄、璧流離。”罽賓國位於今阿富汗壹帶,璧流離指的就是玻璃。李誌超認為該詞對應於拉丁語vitrum,是音譯加上了意譯的結果。李誌超並且指出:古籍中對於vitrum的譯法很多,例如《梵書》中的“吠琉璃”、《酉陽雜俎》的“毗琉璃”、《壹切經音義》的“髀頭梨”、“頗黎”等,都是vitrum及其派生字的音譯。譯名的多樣化,正說明這類外來品與中國土產琉璃在性狀上差異很大,以致中國人不知道它們是同壹類物質,因而對之賦予了多種多樣的名稱。  因為傳統琉璃制作技術的不成熟,提示我們對待古書上有關記載,要持謹慎態度。例如東晉王嘉的《拾遺記》說吳主孫亮用“琉璃”作屏,“甚薄而瑩澈,使四人坐屏風內而外望之,如無隔,惟香氣不通於外。”《西京雜記》說漢武帝造神物,“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明洞澈。”這些記載,如果不是誇張之辭,那麽文中的“琉璃”必然是從域外傳入的琉璃,否則不會有那樣好的透明效果。文獻中對於西方琉璃的傳入,也常有反映。《藝文類聚》卷八十四“琉璃”條,對之有多處描寫。史書中對域外“火齊珠”(琉璃透鏡)的記載,更是屢見不鮮。古書《梁四公記》則記述了玻璃由海路傳入的具體例子:  “扶南大舶從西天竺國來,賣碧頗黎鏡。面廣壹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皎潔。置五色物於其上,向明視之,不見其質。問其價,約錢百萬貫。文帝令有司算之,傾府庫當之不足。”《梁四公記》壹書,著者不明,有說為沈約,也有說為張說,總之它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的事情。  不但琉璃成品,而且玻璃制作技術也傳了進來。《北史·大月氏傳》記載:“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這是說,琉璃制作技術傳入以後,在中國的國土上也能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琉璃來,從此人們對琉璃就不以為奇了。《北史》這段記載,也見於《魏書》,說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代的事,大約發生於5世紀中葉。此外,兩宋時的大食諸國、清代早中期的西歐傳教士都曾將琉璃制作技術傳入我國,對我國的琉璃制造產生了壹定影響。由於國外技術的傳入及工匠的努力,最終掌握陰陽學者曾經有的壹套成熟的琉璃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