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壹般都很簡潔

文言文壹般都很簡潔

1. 文言文特有的簡潔風格

文言文的簡約美與文法有關。

較之拉丁語系,漢語文法更簡約靈活。漢語動詞皆原形,免“數”無“時”壹身輕!既簡約又靈活。

李白的《行路難》只用壹“行”字,究竟是獨行還是結伴行?是“現在行”還是“將要行”?自己體會,隨心所欲,因人而異,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文言文的簡約還與用典有密切關系。

用典之妙在於以寥寥數語,喚起讀者對古籍所載往事的記憶。不僅使文章顯得古樸,並可表現出極致的簡約美。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百字詞中,壹口氣引了六個典故,上溯西周下續南宋。讀來回腸蕩氣,發思古之幽情。

2.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壹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壹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壹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壹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麽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壹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壹樣的,其實妳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麽方法拆,意思都是壹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壹人專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壹個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3. 為什麽古文顯得很簡捷

大概原因如下:

1:古代詞匯本來就少。

東漢《說文解字》***收9353個字。先秦就更少,現在看到不少假借字,就是沒有相應的字而借用別的字(也就是壹個字“身兼”數任)

2:書寫工具的限制。

首先沒有現在的紙張,是用竹簡,用刀子修竹片,很麻煩的;其次,用毛筆寫,遠沒有現在書寫工具方便。

3:文體的限制。

小說這種最善長篇大論的文體,在封建社會壹直被看作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而我們最常見的詩歌、詞曲都是規定簡短的,要含蓄,要節制等。

個人意見,暫時就想到這些,供參考。

4. 求10篇短小經典的文言文

1~諸葛亮的《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嘆息,還有什麽用呢 註釋 致,使動用法 廣、成,使動用法,使。

廣,使。

成 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 勵精:奮發向上 險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窮廬:借代,指自家的狹小天地裏。

..2~劉向《說苑·談叢》 《梟將東徙》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翻譯: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妳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麽呢?” 貓頭鷹說:“村裏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妳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裏人照樣討厭妳。”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這樣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3~《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壹人專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壹個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4~《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5~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6~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7~.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8~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

.9~執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0~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

.11~紀昌學射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牦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

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譯文如下,僅供參考: 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

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妳先學不眨眼睛,然後才能談及射箭。” 紀昌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

5. 簡短文言文 大概3行就好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禮!"

戴盈之曰:“什壹,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壹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工之僑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壹琴哉?莫不然矣。”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膠柱鼓瑟

原文

齊人就趙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壹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楚人學舟

原文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詩畫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詩人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壹字兼金;章敦、京、卞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壹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6. 最簡單的文言文加最簡單的譯文(不要太簡單)

東施效顰 ( dōng shī xiào pín )

解 釋 效:仿效;顰:同矉,蹙眉。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 處 莊周《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若真也葬花,可謂~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

近義詞 邯鄲學步、照貓畫虎、生搬硬套

反義詞 亦步亦趨、獨辟蹊徑、標新立異、自我作古、擇善而從

典 故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壹個長得很美,叫西施,壹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褪筆蹦7攣魘┑囊瘓僖歡?S幸惶歟?魘┓噶誦目諤鄣牟。?噅詿蠼稚希?檬治孀⌒乜冢冀糝濉6?┮患暈?魘┱庋?褪敲潰?謔且慚ё潘?難?釉詿蠼稚獻呃醋呷ィ?墑墻稚閑腥思?慫?惱飧鮁?櫻?諾枚?鬮韃兀?桓胰タ此?:罄慈嗣薔陀謾岸?┬崩幢扔韃恢?廊思業暮麽?捅舊渺娜鋇閽諛睦錚夷7隆F渲械摹靶А筆恰胺灤А保?膀?筆恰爸迕肌鋇囊饉肌?

例:偶爾的壹次,A老板應B老板邀請來到B公司,無意中他發現B公司的門房間沒有考勤機,便問:“妳們沒有考勤機?”B老板說:“公司不僅沒有考勤機,就連考勤人員也沒有。”A問:“那如何記錄考核員工的遲到呢?”B答:“現在離上班還有5分鐘,妳可以去各部門看壹看,有沒有人還沒有到崗的。”A 問:“這是為什麽?”B答:“信任,就是最好的考勤機。他們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A老板頗有感觸。回到單位後,叫人立即搬走考勤機,撤銷考勤記錄。可事與願違,遲到現象愈演愈烈,就連從來不遲到的人,也出現了遲到現象。

原文如下: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閭裏見之,彌加愛重。鄰裏醜人見而學之,不病強嚬,倍增其醜。”後因以“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壹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亦為模仿別人的謙語。顰,同“矉”,蹙眉。

譯文:

春秋時代,越國有壹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裏,哪裏就有很多人向她行“註目禮”,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壹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壹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註視。

鄉下有壹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壹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壹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壹個人說她漂亮。

這壹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麽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嬌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壹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麽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簡單又容易明白譯文:

傳說西施由於有心臟病(據說是心絞痛)在村裏病發時會(捂住心口)緊蹙娥眉,同村的壹個醜女見到西施發病時的神態認為很美,此後也在村裏捂住胸口皺眉。同村的有錢人看了,就趕緊閉門不見;窮人見了,拉起妻子就躲。那個醜女只看到了(西施)皺眉時很美,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麽(西施)皺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皺眉得來的)。

7. 簡短文言文

簡短文言文寓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10-4 10:01寓意翻譯都要!提問者: 庚寶達妖精 - 試用期 壹級 最佳答案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壹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壹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壹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 [註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壹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釋 掩:遮蓋;盜: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覺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豈非~?”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 謎 聆 典 故 從前,有壹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壹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

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壹次,它看中了壹家大門上掛的鈴鐺。

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麽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壹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

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麽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壹個辦法。

他認為,門鈴壹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麽?於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壹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

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麽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麽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壹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壹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

他踩 著凳子,壹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壹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

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妳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壹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 [註釋] ①範氏之亡也——範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

8. 要些文言文要簡短,要翻譯

隆興間,有揚州帥,貴戚也,宴席間,語客曰:“諺謂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仆欲作壹書,言衣帽酒肴之制,未得書名。”通判鮮於廣蜀人,即對曰:“公方立勛業,今必無暇及此,他時功成名遂,均逸林下,乃可成書耳,請先立名曰《逸居集》。”帥之不悟。有牛簽判者,京東歸正官也,輒操齊語曰:“安撫莫信,此是通判罵安撫,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是甚語言!”帥為發怒赤面,而通判欣然有得色。

隆興年間,有壹個揚州大帥是皇親貴戚,在飯宴間對來賓說:“俗話說三代為官才能理解穿衣吃飯的妙處。我想著壹本書,專門說說穿衣戴帽及美酒佳肴的規格,還沒有想到合適的名字。”

通判鮮於廣是四川人,當時就對答道:“您剛剛建立功業,如今肯定沒有空閑時間研究這些方面,等到以後功成名就退隱山林後才可以安心寫書。現在先把名字定好叫《逸居集》吧。”大帥聽了沒有領悟過來。

有壹個姓牛的簽判是從京東歸來的正官,他馬上用山東話對大帥說:“安撫您不要相信他的話。這是通判罵您飽食終日錦衣玉食,生活安逸而無教養,是近於禽獸的生活。他這說的是什麽話!”

大帥聽了這話後氣得臉都紅了,而通判則因為這話起了作用而洋洋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