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濟南72明泉
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百脈泉。編輯本段濟南概述 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素以“泉城”盛譽聞名天下,有“泉都”美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濟南位於山東中部,是黃河下遊最大的城市之壹,也是沿海城市與內地聯系的交通樞紐。泉城濟南,美麗瀟灑。她像壹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河之濱、泰山之陰。自古以來,濟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眾多泉水,泉水之多、湧量之大、形態之美、水質之優,世界上沒有哪壹個城市可與之媲美。編輯本段濟南泉水 濟南古稱濼,後稱歷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濟南很早就有“齊多甘泉,甲於天下(元·於欽《匯波樓記略》)”的美譽。金代曾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濟南名泉七十二個。古人曾經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劉鶚)”的美譽。 趵突泉 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在濟南轄區內(含郊區)現存733個天然泉。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當中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湧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綺麗風光。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清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說:“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145處。道光年間編纂的《濟南府誌》說“總壹百五十壹泉”。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的說法則更加符合實際:“歷下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據山東省水文地質壹隊1964年調查,僅市區即有天然泉池108處。濟南市城市規劃建設領導小組1980年調查材料列舉了119處泉池。1983年6、7月間和1997年8月至10月,市園林局編誌人員又以上述記載為基礎進行調查,在老城區範圍內查出有名稱的泉池139處。截至1997年10月,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屬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處。另外,在居民院落內還有30處無名稱的泉池。這些有名、無名的泉池,集中在東起青龍橋,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覺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積僅2.6平方公裏的舊城區範圍內。 濟南泉水不僅多如繁星,而且各具風采。或如沸騰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串串珍珠,燦爛晶瑩;或如古韻悠揚的琴瑟,鏗鏘有聲……使得歷代文人為之傾倒。歷代名人如歐陽修、曾鞏、蘇轍、趙孟頫、王守仁、李攀龍、王士禎、蒲松齡、老舍、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贊泉的詩文。這些泉水,或以形、色、聲、姓氏、傳說、動植物、樂器、珍寶取名,或無名而名,各具情趣。由此可見濟南的泉水不僅有自然的美,而且更有人文的美。 濟南泉水還以質純味甘著稱。泉水來自巖層深處,受氣溫影響甚微,水溫比較穩定,常年保持在17~18℃,無色無味,清冽甘美,為優質飲料。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濟南“普利思”礦泉水,即是直接從地下汲取而成。經國家地礦部門鑒定,礦化度為650,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鋰(Li)0.12毫克、鍶(Sr)0.99毫克、鋅(Zn)0.13毫克、鎂(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鈣(Ca)62.68毫克、偏矽酸(H2SiO3)76毫克。編輯本段泉名總錄 七十二泉之說,源於《齊乘》壹書所記載的金代《名泉碑》,所謂趵突、五龍、百脈、豆芽、 黑虎泉 金線、皇華、柳絮、臥牛、東高、漱玉、無憂、石灣、酒泉、湛露、滿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纓、灰泉、知魚、朱砂、劉氏、雲棲、登州、望水、洗缽、淺井、馬跑、舜井、珍珠、香泉、鑒泉、杜康、金虎、黑虎、東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環、羅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灣、懸清、雙桃、溫泉、汝泉、龍門、染池、懸泉、都泉、柳泉、車前、煮糠、爐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龍、花泉、獨孤、醴泉、漿水、南煮糠、苦苣、熨鬥、鹿泉、龍居,總七十二。 明代,山東按察司企事、詩人晏壁為濟南七十二泉各詠詩壹首,其中有13個不同於《名泉碑》中所列泉名,並將《名泉碑》中靈巖寺獨孤泉、黌堂嶺醴泉,移到了歷城縣天麻嶺和康王山。清代文人郝植恭作《濟南七十二泉記》,文中又有27個泉名別於《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所增13泉僅錄3泉,而又新增了24個名泉,改名稱1處。 新近評出的“七十二名泉”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歷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瑪瑙泉、九女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歷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十大泉群”分別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白泉、湧泉、玉河泉、百脈泉、袈裟泉和洪範池泉群。“七十二名泉”好似珍珠般灑落在這“十大泉群”之中。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濟南泉水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卷八·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金代有人立壹方《名泉碑》,列舉了濟南七十二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說“濟南名泉七十有二”。於欽在其《齊乘》壹書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記錄了下來。明初,詩人晏璧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濟南名泉壹壹加以吟詠。到了清代,記述泉水的詩詞歌賦,更是數不勝數。 歷史上關於濟南七十二名泉的記載***有三處:(1)元代至元年間於欽《齊乘》轉述的金代《名泉碑》;(2)明代崇禎年間劉敕《歷乘》載晏璧作於明永樂年間的《濟南七十二泉詩》;(3)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誌》所載郝植恭作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濟南七十二泉記》。三處記載的七十二泉均不盡相同。 濟南城內百泉爭湧,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其實,歷代諸家所記不盡相同。濟南泉水亦不止72處,僅市區就有大小泉池百余處。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是濟南72泉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則“隱居”於濟南轄區內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說,源於《齊乘》壹書所載的金代《名泉碑》,所謂趵突、五龍、百脈、豆芽、 黑虎、金線、皇華、柳絮、臥牛、東臯、漱玉、無憂、石灣、酒泉、湛露、滿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纓、灰泉、知魚、朱砂、劉氏、雲棲、登州、望水、洗缽、淺井、馬跑、舜井、珍珠、香泉、鑒泉、杜康、金虎、黑虎、東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環、羅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灣、懸清、雙桃、溫泉、汝泉、龍門、染池、懸泉、都泉、柳泉、車前、煮糠、爐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龍、花泉、獨孤、醴泉、漿水、南煮糠、苦苣、熨鬥、鹿泉、龍居,合章丘百脈,總七十二。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濟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說法始於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了濟南72個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元代於欽纂《齊乘》,書中把72泉的名字、位置轉錄了下來。文載,歷下名泉有:曰金線,趵突東。曰皇華、曰柳絮、曰臥牛,金線東。曰東高、曰漱玉,金線南。曰無憂、曰石灣,趵突南。曰酒泉、曰湛露,無憂西。曰滿井、曰北煮糠,趵突北。曰北珍珠,白雲樓前。曰散水、曰溪亭,北珍珠東。曰濯纓,北珍珠西。曰灰泉,濯纓西北。曰知魚,灰泉東南。曰朱砂,灰泉西。府城內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匯於此,周圍廣數畝,當是大明湖之源也。曰劉氏,北珍珠西北。曰雲樓,劉氏南。曰登州、曰望水,萬竹園內。曰洗缽,登州東北。曰淺井、曰馬跑,洗缽西南。曰舜泉,舜祠下。曰香泉。舜泉西。曰鑒泉,舜泉南。曰杜康,南舜廟。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務巷。曰東蜜脂,金虎西南。曰西蜜脂、東蜜脂西。曰孝感,孝感坊內。曰玉環,同知巷前,今縣衙內。曰羅姑,塌竹巷東。曰混沙、曰灰池,城西南角場下。曰南珍珠,鐵佛巷東。曰芙蓉,姜家亭前。曰滴水,又名清泉,西務北。曰灰灣、曰懸清,城西五龍堂東。曰雙桃,城西丁子街北。曰溫泉,城西石橋北城下。曰汝泉,神通寺內。曰龍門,壹名龍泉,神通寺東。曰染池,龍門東。曰懸泉,中宮東。曰都泉,中宮東南。曰柳泉、曰車泉,中宮東遠東莊。曰煮糟,四裏山南。曰爐泉,南山下。曰白虎,曰甘露,大佛山。曰林汲,佛峪內。曰白泉,王舍店北。曰金沙,曰白龍,龍洞山中。曰花泉,張馬泊。曰獨孤,靈巖寺。曰醴泉,黌堂嶺北。曰漿水,盤龍鎮東南。曰南煮糠,葛山窩北。曰苦苣,柳埠東。曰熨鬥,梨峪門家莊。曰鹿泉,石固寨。曰龍居,長城嶺西。合趵突、百脈泉,總七十二。 --《齊乘》卷二·大明湖,清乾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