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同時運用比喻和擬人的詩句有哪些?

同時運用比喻和擬人的詩句有哪些?

1寒雨連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壹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壹種樂器。

6.楊柳:指壹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壹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次句“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3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家書都讓我們與親人心貼心,情牽情

4唐 李紳《古風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描寫了當時農家的處境,官吏的剝削.

5《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壹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壹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題目為《七步詩》是因為(曹植是在七步之內做的這首詩)詩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裏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恰切的比喻對骨肉相殘,絕情絕義的現象進行了深刻的訥剌。

6憫 農 李紳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棵種。

四海無閑田, 農夫尤餓死。

註釋:

粟:泛指谷物。 四海:指全國各地。 閑田:荒蕪了的田地。

詩景:

春天裏種下壹粒種子,秋天就能收獲壹萬顆種果實。全國都沒有閑置的田地,可是農民還會被餓死。

簡析:

作者用“壹粒粟”和“萬棵種”描寫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果實豐收,接下來陳述全國到處長滿莊稼,農民勞動的事實。隨後點出農民沒有因為辛勤勞動和豐收而富足,相反的事情是“農夫尤餓死”的悲慘景況。

7落霞與孤騭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和騰王閣有關系

回答者:啄B木W鳥 - 高級經理 七級 5-17 18:1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xiele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0% (0) 不好

100% (3)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地名就不知道了,順序有點亂,還望海涵,仁兄多謝

評論者: K_F_C_12 - 兵卒 壹級

其他回答*** 1 條

寒雨連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不理解,壹片冰心在玉壺是什麽意思?

冰心是什麽?玉壺又何以放冰心呢?莫非冰心是壹種好茶?好酒?

當然,字面上很好看,冰清玉潔。

壹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仍有不解。

附: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壹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裏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壹種樂器。

6.楊柳:指壹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壹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壹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壹般。次句“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淩,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壹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壹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壹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壹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壹則觸景生情,壹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沈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麽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壹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壹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壹千二百余年來壹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七步詩 三國 魏曹植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壹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稭是同壹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稭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棵種。

四海無閑田, 農夫尤餓死。

註釋:

粟:泛指谷物。 四海:指全國各地。 閑田:荒蕪了的田地。

詩景:

春天裏種下壹粒種子,秋天就能收獲壹萬顆種果實。全國都沒有閑置的田地,可是農民還會被餓死。

簡析:

作者用“壹粒粟”和“萬棵種”描寫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果實豐收,接下來陳述全國到處長滿莊稼,農民勞動的事實。隨後點出農民沒有因為辛勤勞動和豐收而富足,相反的事情是“農夫尤餓死”的悲慘景況。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王勃《滕王閣序》佳句叠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即是其中之壹。對此名句,歷來公認不錯,很好。筆者試賞析壹二,以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對仗工整,幾近“工對”。上句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都是名詞性短語,對仗考究。而更絕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較高的“句中自對”:“落霞”可對“孤鶩”,“秋水”正對“長天”。當然,在大唐律詩的王國裏,這些都不算什麽,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陸遊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都是句中自對。不同的是杜甫這句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都是主謂短語,且直接連綴成句不用虛詞。

其次,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壹色”。壹動壹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畫面和諧,美不勝收。

再次,巧化成句,別出新意。王應麟《困學記聞》卷十七:“庾信《馬射賦》雲》:‘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春旗壹色’王勃仿其語。”(轉引自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壹冊,第260頁,上海古籍,1980年第壹版)如果我們從對仗的角度去比較王勃與庾信彼此文句的優劣,會發現王句的長處恰在於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對”,而庾句則不能。

最後,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壹種鳥(形如鸚哥)的話(據上引朱東潤書,同頁),那麽此句還有壹個好處:點線面結合。孤鶩盡管不壹定只有壹只,但總之是不會太多的幾點;落霞也只能是天邊的壹線或壹小片(位於西天)而非滿天;而秋水與長天卻是地道的壹個廣闊的面了,由此,點線面巧妙結合,寫景極富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