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是古時華夏族(漢族別稱)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分別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夷者,帶弓之人也。
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 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
傳說和古典文獻記載認為射去九日的後羿是東夷領袖。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屍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
擴展資料除四夷外則是華夏
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壹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不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幹涉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的事務)這裏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以區別四方部落(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世被用作漢族和外族的稱呼。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中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漢民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古代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現代的山東境內。
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炎黃集團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帶領的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聯軍;
將華夏聯盟的勢力擴大至現代的山東境內,並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部落初步形成。在周朝,華夏部落正式以壹個政治***同體的姿態形成。
百度百科-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