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學博大精深,古人都有哪些好的著作?

中醫學博大精深,古人都有哪些好的著作?

1、鄒潤安

鄒潤安(1790—1845年),名澍,子潤安,江蘇武進人,清代醫藥學家。有孝行,家貧績學,隱於醫。道光初,詔舉山林隱逸,鄉人議以澍名上,固辭。

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勢沿革,詩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書,醫家言為多。傷寒通解、傷寒金匱方解、醫理摘要、醫經書目,並不傳。

所刊行者,本經疏證、續疏證、本經序疏要。謂明潛江劉氏本草述,貫串金、元諸家說,反多牽掣,故所註悉本傷寒、金匱,疏通證明。

而以千金、外臺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壹家之言。壹生勤苦自勵,所著甚豐。其學識淵博,文理淹通,為世通儒。

2、葉天士

葉天士少承家學。祖父葉紫帆(壹作子蕃),名時,醫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親葉陽生,名朝采,醫術更精,讀書也多,且喜歡飲酒賦詩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

當時葉天士才十四歲。葉天士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父親去世後,就走江湖,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

他聰穎過人,“聞言即解”、壹點就通,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見解往往超過教他的朱先生。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

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

壹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3、徐大椿

徐大椿,又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縣人,生於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壹六九三年),卒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壹七七壹年)。他出生在書香之家。

曾祖父好古博學,積書甚富。祖父舉博學宏儒,官翰林院檢詩,纂修明史,是位饒有隱逸風格的詞章之士,平生工於詩古文辭,在文苑中很有聲名。

父親徐養浩,考授州司馬不成功,也是位讀書人。徐大椿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長輩們寄以讀書做官、承繼祖業、克振家聲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

然而,徐大椿卻淡功名利祿,不屑八股文;相反,對經學和醫學卻產生了興趣。後來他就自選了壹條學醫濟世的道路。

徐大椿十四歲已對學時文感到厭煩。他老師啟發說:“時文有止境,只有經學才是無止境的。”,於是他就壹心撲在經學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經》,旁及諸子百家。

專心致誌地探求各種實用的學問,終於在詩、文、書、畫、天文、歷算,音律、擊刺、算法、水利,尤其是醫學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親遍請名醫診治,徐靈胎親自制藥,醫理稍通。然而四弟、五弟相繼不治而亡。父親因此悲傷得病,終年醫藥不絕。

他深深感到醫學的重要,也氣憤於當時庸醫之醫術低下,於是憤而學醫。他把家藏幾十種醫書拿來讀,朝夕披覽,日久通其義。

4、黃元禦

名玉璐,字元禦,壹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禦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況其壹生。

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藥師”、“壹代宗師”,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5、趙學敏

趙學敏(約1719-1805), 字依吉,號恕軒,浙江 錢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馬,遷龍溪知縣。乾隆間(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醫合藥,賴以生者數萬人。

學敏與弟趙學楷,皆承父命讀儒學醫。學敏年輕時,無意功名,棄文學醫,對藥物特別感興趣,廣泛采集,並將某些草藥作栽培、觀察、試驗。

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歷、醫術、藥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匯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藥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濟堂”,是診病療疾之所。

兄弟寢食其間,治療多效。族人趙柏雲為走方醫,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學敏又合平生所錄奇方,著成《串雅內編》、《串雅外編》(1759撰)各四卷,其壹千眾條方或法。

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綱目拾遺》10卷,全書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獸、鱗、介、蟲分類,輯錄《本草綱目》中未收載的藥物***716種。

豐富了中藥學的內容。為糾正《本草綱目》中的誤記和疏漏,還在書首列“正誤”壹篇。又從民間收集很多秘方,與自己累積的驗方匯編成《串雅內篇》、《串雅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