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按照天文學的說法,新月是什麽意思,是哪壹天?

請問按照天文學的說法,新月是什麽意思,是哪壹天?

在農歷的每月初壹,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壹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壹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 上弦過後,月亮壹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 起,黎明時向西邊沈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壹個“朔望月”。釋義 [1]新月就是初壹的月亮。在天文學專業術語中,新月是月球與太陽的黃經(太陽黃經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相同時的月相,即月亮、太陽、地球處於同壹條直線上。即當月球在中間(假定太陽在左,地球在右),較多地擋住了太陽投來的光(三球大致壹條線時),背對太陽的半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就是新月。 新月時,月球的正面剛好全部朝著太陽,月球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見月球。 “新月”這個詞匯原本的意義是月球在與太陽合之後,最早被看見的眉月。這發生在太陽在西方地平線西沈,也就是日落之後壹小段時間的月沒之前,因此新月出現的日期和能看見此壹事件的精確時間,與觀測者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天文學的新月(朔),有時也稱為黑月以便免造成混淆,從定義看是發生在太陽和月球有著相同黃經的“合”,這時從地球上是看不見月球的。這個時刻是獨特的,並且與地理位置無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它會發生日食。 現在“新月”為英文new moon等的對意語,而在古籍中“新月”本來是“朔”之後第壹次能看到的月(因為“朔”的時候是看不見月亮的),時間大致為農歷初二或初三,也稱“三日月”,故有“壹彎新月”的說法。彎鉤月的圖案也是眾多美術品,以及伊斯蘭教的常用圖案。 成因 月相的不同與觀測月球的方向有關系。如果在月球背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黑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新月;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光明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滿月。月相的變化,就是由新月逐漸變成滿月,又由滿月逐漸變成新月的過程。當新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側,這叫做日月相合,又叫做“朔”。當滿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兩側,這叫做日月相沖,又叫做“望”。所以月相的變化,又可叫做朔望變化。 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農歷初壹,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後壹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展,五六天後,成了明暗各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日落時在觀測者的正南。再過七天(農歷十五前後),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滿月以後,月面西部日益虧缺,過了七天,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於半夜升起。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新月和滿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周期性出現的,由這壹次新月(或滿月)到下壹次新月(或滿月)的時間,就是月相變化周期,時間約29天半。這個周期叫做朔望周期,農歷就是根據朔望周期定為壹個月的,這種月又叫做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