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三歲時,當地瘟疫流行,華文得病無醫,離開人世,撇下曾氏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苦度日月。曾氏是個善良勤勞的婦女,為人賢德,家中生活雖很艱苦,但她咬緊牙關,以紡紗、織布、養蠶支撐著。華佗長到8歲時被母親送到村裏私塾讀書。華佗聰穎過人,先生教的課文,他壹聽就會,別的學生念10遍背不出,他念壹遍兩遍就背得壹字不差,但他貪玩,課文已會背誦就偷偷跑到外面去玩耍。
母親知道了並沒有罵他、打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抓起壹把蠶繭說:“蠶兒為了生存,終日不停地吐絲作繭,人要不學點本領,就不如這蠶呀!娘叫妳上學念書,不如薄技在身。從前有個叫蘇秦的,小時候讀書很用功,為防止打盹,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如今有個叫孫敬的,為防止讀書時打盹,把頭發懸在梁上。兒現在就貪玩,不立誌讀好書,將來後悔就晚了!”自此以後,華佗發奮讀書。老師見了,也很高興,遂給華佗贈字“元化”,示意華佗已發生可喜的變化,將來定有希望。
當時,鄉間極端貧困,衛生條件差,患病的人很多。鄉間又缺醫少藥,無處求醫,以致有的病殘,有的病死。華佗想著自己父親就是因病無處求醫而死亡的,就想外出學醫。可自己走了,母親壹個人在家有個好歹怎麽辦呢?他正在左右為難時,母親鼓勵他說:“兒想去學醫,為鄉親們解除疾病痛苦,也是咱家積壹世的大德。娘的身子骨還好,妳就放心去吧!”
當時在譙城以西很遠的地方有個瓊林寺,寺裏有個叫治化的長老,醫術高明,號稱“神醫”。華佗決心前去投師學醫。華佗辭別母親,走了半個月,終於來到瓊林寺,見到了治化長老。長老說:“妳若真心學醫,就先幹幾年雜活吧!”長老引華佗來到壹個跨院,華佗大吃壹驚,這裏到處是病人。華佗的任務是照顧這些病人,為他們端屎端尿,打掃衛生。華佗毫無怨言,耐心地幹了三年雜活。但華佗是個有心人,平時總是細心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三年過去了,治化長老把華佗叫到眼前,對他說:“孩子,妳熬了三年,將來會有出息的,但是要想學成,妳還得看三年的藥書。”“是!”華佗說,“我壹定牢記師傅教誨!”治化長老把華佗領到壹座大殿裏,這裏全是師傅的藥書。從此,華佗在大殿裏苦讀藥書。
壹天,長老病了,吃藥不見效。華佗走到長老的病榻前說:“師傅,我給妳開個方子吧!”長老不相信華佗已能病,問:“開什麽方子呀?”華佗就開了個方子。長老看著方子,琢磨了壹陣,點了點頭。說也奇怪,長老吃下藥後,病竟好了。長老見華佗這樣用心善學,知藥善用,很高興,就讓華佗研讀《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