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雍正時期胤改為允除了避諱還有什麽寓意嗎?允有什麽意思?

雍正時期胤改為允除了避諱還有什麽寓意嗎?允有什麽意思?

康熙六十壹年,誠親王胤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改為允字,主要是因為音比較接近,但允字本身有認可、信義的含義。

胤是清朝皇室字輩,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後雍正將“胤”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廢)皇太子,贈理密親王,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恒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後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歿。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俄(礻我),輔國公。

皇十壹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原名愛新覺羅胤禎。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祎,簡靖貝勒。

皇二十壹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祁,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礻必),誠恪親王。

擴展資料:

其實清朝從康熙開始就已經是改名的典範:

康熙名玄燁,兄弟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胤改允。

乾隆名弘歷,兄弟弘改宏。

嘉慶名颙琰,兄弟顒改永。

道光名旻寧,兄弟旻改綿。

其實清朝皇室的人名,原本就沿襲了滿洲族人的舊俗,並沒有什麽特別的講究,不像漢人那樣講究輩分、註重偏旁。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皇室人名多是從滿文名字翻譯成漢音字而成的。

最直接的例子,比如多爾袞,滿洲原名叫Dorgon,意思是“獾”,壹種形同野豬的動物,這名字夠難聽吧,不過入關之前,他的名字還曾被譯作“多鐸”,這壹看就是個更不走心的翻譯,但他本人也沒太在意。後來漢人大臣將其改譯為“多爾袞”,才顯得威武霸氣起來。

康熙崇尚儒家學術,尤其服膺理學,在強烈重視家族倫理的觀念下,他在康熙二十壹年完全實行漢人的命名制度,編出子孫排行用字,並擬定人名另壹字的偏旁,以示親疏遠近。

他下令以“胤”字作為其兒子壹輩的排行,而排行下壹字用“示”字旁,因此他將後來排名皇長子的保清改名為“胤禔”,保成(皇太子)改名為“胤礽”,其它皇子也以胤祉、胤禛、胤祺、胤祚等等命名。

康熙在位六十壹年,皇子皇孫們太多,他甚至還為他的孫輩和曾孫輩預定了行輩用字和偏旁,清朝皇室人名的漢化基本完成。康熙又實行了“敬避禦諱”制度,在康熙時代,凡是與“玄燁”二字相同的都要避用。最著名的就是當時北京城的“玄武門”改稱為“神武門”。

待到雍正繼統,這位強調“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君主在兄弟們的名字上就做起文章。陳捷先先生說過,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員,讓宗人府官員遞上壹個奏章,稱“親王阿哥等名上壹字,與禦諱同,應請更定。”

雍正對這個報告沒有決定,而是退壹步說,“名諱由聖祖欽定,不忍更改”,“禮部宜奏請皇太後裁定”。轉了壹圈下來,雍正才下達壹道聖旨,“朕曾奏聞皇太後,諸王阿哥名上壹字,著改為‘允’字。”而當時康熙皇帝駕崩才壹個多月,觀感上確實不太好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