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對其曾高度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魯迅的小說創作特色: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其始終關註著“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如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壹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擴展資料:
魯迅開始到日本時是學醫的,但是他很快意識到,解救人民最要緊的不是“醫”,而是需要打開思想上的枷鎖,喚起民眾起來鬥爭。
於是,他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用犀利的筆去挑開舊世界的黑幕,讓人民群眾看清統治者的醜惡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趕快奮發起來,他的《狂人日記》揭開了中國新文學的第壹頁,以後他又陸續創作了《藥》、《阿Q正傳》、《祝福》、《傷逝》等壹批極為成功的現代小說。
1936年春天,魯迅病倒了。魯迅年輕時就患了肺結核,由於年紀逐漸增大,又長年累月處在緊張工作和戰鬥之中,這壹次發病顯得格外沈重。但魯迅不願離開上海去療養,他還要鬥爭。他經常這樣想:“與其不工作而多活幾年,倒不如趕快工作少活幾年的好,因為結果還是壹樣,多幾年也是白白的”。
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每當病情略有好轉他便在床頭扶案寫作。《半夏小集》、《這也是生活》、《死》等優美的散文就是這時創作的。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的寓所裏逝世。巨星殞落的噩耗傳來,全國人民以及世界進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慶齡主持的魯迅葬禮中,人們用壹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在魯迅棺木上。“民族魂”,這正是中國人民對魯迅的最高褒獎!
人民網——魯迅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