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光緒戊戌年8月初七公歷,光緒戊戌年是哪壹年

光緒戊戌年8月初七公歷,光緒戊戌年是哪壹年

光緒戊戌年8月初七公歷

收有故事,品活起來。筆者收了壹本清光緒鉛印線裝《中東名臣言行錄》(上卷)。

封頁

該書館於湖南省圖書館,並收錄於《中國古籍總目》。***上下兩卷,卷上分自敘、凡例、目錄及內容。

首頁

筆者這本《中東名臣言行錄》首頁印有行書“存案,翻印必究”、篆書“中東名臣言行錄”、楷書“五茸王秉槐、楳生甫題”、“光緒壬寅冬月,上海時務書局譯印”、蓋有朱印兩方:“王輝”、“踏雲軒本”。其中,首頁篆書書名應為梅生甫題寫,其余行書和楷書為王秉槐題寫。王秉槐[清]字梅僧,華亭(今上海松江)諸生。書學趙孟頫,並能刻印,尤工寫蘭。五茸:今上海市松江縣。

自敘

之壹,該書印制時間。該書首頁印有“光緒壬寅冬月”,即1902年(光緒28年)11月。在卷上凡例中註明:編者識,光緒二九月。

凡例

第二,該書出版書局。該書首頁印有“上海時務書局譯印”,晚清上海書局眾多,其中壹些書局還旋起旋滅,部分書局名錄、絕大部分書局的創辦人、創設地點、經營情況、人員變化、出版的書籍或報刊,我們今日都莫得其詳。上海時務書局可能就是當時上海時務編譯印書局。

目錄

第三,該書印制技術。該書為晚清鉛印線裝本,是采用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與刻本外觀形式相似,在形式上仍完全模仿雕版書籍的傳統,版面格式都與雕版印刷書完全壹樣,欄、界、中縫齊全,雙頁單面印刷,裝訂也是線裝。

卷上首頁

第四,該書名及內容。該書主要收錄中國和日本歷代史書及國史列傳中歷代賢臣先哲的言行典故。上卷為中國典故,分為信義、親愛、德量、篤行、儉約、謙讓、方正、廉介、謹慎、誌節、薦舉、學文、識鑒、仁恤、忠義、規諫、剛直等15類;下卷為日本典故,分為18類。

卷上末頁

第五,該書 及編輯。該書 為日本家伊藤博文;編輯為侯官(今福州)薛樹。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日本長州(今山口縣西北部)人。日本近代家、明治九元老之壹。他還是日本之壹個內閣大臣、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首任總監,明治之父,立友會的創始人。官至從壹位、大勛位、公爵。他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於院,後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派下級武士的吉田松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阪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誌士,潛入品川禦殿山新建的英國公周圍,沈醉於攘夷的之中。明治維新之後,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明治三(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被任命為之壹任統監,並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韓帝國簽訂第三次協約,將大韓帝國變為日本的保。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爾濱受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終年68歲,死後日本為其國葬。

伊藤博文

日本伊藤博文1898年9月來華訪問。9月20覲見光緒帝,第二天就發生了戊戌。他的來華,和戊戌究竟有無關系?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宜,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下,光緒帝推動了壹系列的,此後,康有為叠上奏折,對、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建議,包括擬定、開制度局、婦女纏足、裁冗官、置散卿、廢漕運、撤厘金、裁、放旗兵、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改書院、廢祠等,希望中國有壹個不要根本改變制度而可以發展的;要求保護業,予中國適當的發展;要求重練海陸軍,挽救中國被瓜分的危機;要求廢科舉、辦學校,以培養新的人才。這時,他還和梁啟超、譚嗣同、楊深秀等積極策劃推行新政。

康有為與光緒帝

“百日維新”期間,新舊鬥爭異常尖銳,例如廢八股疏上,後黨即多方阻撓,公開宣稱嫉惡康有為如仇敵,說是“搖惑人心,混淆國是”; 還有人嚴參康有為,說其“匪徒,招誘黨羽”,“遍結言官,把持國是”。康有為和禦史宋伯魯、楊深秀等予以反擊。但是,後黨掌握了實權,而光緒帝則只有起草上諭權。七月中旬,後黨懷塔布、楊崇伊先後到了天津看榮祿,陰謀策劃,新政。光緒帝先後發出兩次“密詔”,擔心“今朕位幾不保”,並明諭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八月初五日(9月20日),康有為離京南下。次日,慈禧太後再出“訓政”,戊戌發生。

慈禧太後

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於1898年9月至中國訪問。維新派欲請其贊助新政,面見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提供方針。當時英國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於是,變法派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的警惕。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後:“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 ”這種激烈的言論,慈禧太後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四(9月19日)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楊深秀於八月初五(9月20日)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壹變法派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壹切外交等事。”儼然欲將中事、財稅、外交的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後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宣布“臨朝聽政”,光緒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戊戌後,伊藤博文參與救援被捕的黃遵憲,並協助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往日本。

所以,伊藤博文來華,改良派的推譽和光緒的借重,加深了後黨的忌恨。慈禧太後是害怕他們同外國勾結起來的,終於在伊藤博文覲見光緒皇帝的次日,慈禧太後及後黨發動。因此,伊藤來華和發生是有直接關系的。

綜上,這本《中東名臣言行錄》是所著漢文傳記在中國境內由中國出版者出版的代表書籍,是以康梁為代表的主張維新及具有維新傾向的出版機構在戊戌後所出譯傳中日典範的書籍,揭開了該書 伊藤博文在戊戌前夕訪華的歷史始末。

以上就是與光緒戊戌年8月初七公歷相關內容,是關於光緒的分享。看完光緒戊戌年是哪壹年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