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稻和小麥的歷史是什麽?

水稻和小麥的歷史是什麽?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我國及世界上壹些國家認為中國是水稻起源國,有五千多年的種植史,但印度、泰國有異議。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谷"的記載,稻被列為五谷之壹。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遊推進到黃河中遊。

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為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造田、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傳說順治皇帝對水稻種植有大的推廣,將水稻推廣到長城附近,並且產量提高,到明末清初《直省誌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大躍進時,全國各地每個鄉村都開始試驗種植水稻,雖都有成功,奈何水利限制,難以大面積推廣。

目前國際公認小麥原產地是在西亞,大約四千多年前通過新疆引入我國。中國小麥發現最早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長說的樓蘭,就是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  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是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壹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面粉。

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南方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