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古代第壹部詩歌總集。大約於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就在社會上廣為流行了。最初叫《詩》、《詩三百》,到漢代才稱作《詩經》。***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周代詩歌305篇(十五國風160,較多是民間抒情詩;小雅74,主要是政治諷刺詩及宴會酬答詩,大雅31,主要是史詩;頌40,主要是祭祀儀式上的祈禱頌歌)。***39224字(鄭畊老)。
國風——各地區的樂歌;雅——正樂之歌——王畿內的樂歌;頌——宗廟之樂歌。
二、《詩經》的特色:
《詩經》至少具有七個方面的特色:第壹,賦比興的藝術;第二,寫實的手法;第三,渾樸自然的民歌風格;第四,多變的句法;第五,豐富的詞匯和修辭;第六,復沓的樂歌章法;第七,多種格式的用韻(句句韻、隔句韻、交韻等)。因此有人說:《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的不可動搖的基礎。下面我們提出第壹點和第四點來說說:
賦比興的藝術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敘述和描寫。)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集傳·周南·螽斯註)
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a)譬喻:明喻 未見君子,惄憂思)如調(zhōu,朝)饑。(周南·汝墳)
隱喻 尹氏大師,維周之氐(dǐ,根本)。(小雅·節南山)
借喻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陳風·衡門)
b)擬物:如《豳風·鴟鸮》。類似後世之詠物詩。朱自清《詩言誌辨·賦比興通釋》稱之為“比體詩”。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周南·關雎註)
興,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擬議。(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興,起也,有起頭(或發端)和起情兩個意思。所謂“觸景生情,因事寄興”也。
《詩經》中興句的情況可分為:
a)用含有譬喻和象征意義的形象來發端和象征。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b)用自然景物的形象來起情和反襯。如:“鴥(y ù鳥疾飛貌)彼晨風(鷂),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秦風·晨風)
c)用描寫自然環境來烘托氣氛和心境。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秦風·蒹葭)
d)也有很難找出景物描寫與正意之間的內在聯系的,但它在形式上起著“開頭”和起韻的作用。如:“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唐風·采苓)
多變的句法
四言詩的節奏是每句二拍,為了避免單調感,《詩經》的作者們采用了靈活多變的句法。其句法主要有:並列式(包括排比式)、主謂分列式、感嘆式、問答式、反問式、句中鑲嵌虛字式、雜言式(夾入三、五、六、七、八言句)等等。
三、《詩經》的用韻
《詩經》305篇,除了《周頌》有8篇詩無韻以外,其余297篇都是用韻的。(參閱王力《詩經韻讀》)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說:“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有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 不免乖剌而不入。”
《詩經》的用韻具體分析如下:
A、從韻腳在句中的位置來看: 或在句子最末(所謂句尾韻,常見);或在句末語氣詞之前(所謂句中韻)。
B、從韻腳相互的距離來看,可分為:
1.句句韻。如:《魏風·碩鼠》首章,《周南·卷耳》第二、三、四章。
2.隔句韻(偶句韻)。如:《卷耳》首章。 或首句入韻;或首句不入韻。
3.交韻(單句與單句相押,雙句與雙句相押)。如:《邶風·靜女》第三章。
4.抱韻(壹、四相押,二、三相押)。
5.疏韻(隔兩句相押)。
6.遙韻(此章某句與下章相應部位的某句相押)。
C、從壹章中所用的韻數來看:
或壹韻到底(包括同部相押和鄰近的韻互相通押);或換韻。正如陳第所說:“《毛詩》之韻,不可壹律齊也。”其韻律自然,“動乎天機,不費雕刻”,所謂“天籟”也。
四、參考文獻
1.《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註疏》本。
2.《詩經集傳》:宋朱熹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余冠英:《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4.陳子展:《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5.高亨:《詩經今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袁梅:《詩經譯註》,齊魯書社(國風部分1980,雅頌部分1981)
8.金啟華:《詩經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9.周滿江:《詩經》,《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